所以从中国城市化长期目标来看,城市需要让人幸福。最近,中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让中国人过幸福日子。既然要让中国人幸福,就一定要解决居住区人口密度过高的问题。
有学者批评西方的城市化道路,认为居住分散,导致不得不买小轿车,因此造成能源浪费。他们认为,中国走让居民集中居住的城市化道路,就不用买车。殊不知,这样的居住区对人的心理、生理造成伤害。因此每到假期周末,人们蜂拥出城,就是为了纾解郁闷心情,求得补偿。
人性其实是一样的。西方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不是偶然的,关键是独栋房子的环境符合人的心理需求。所以,我认为城市一定要合理布局、人性规划。
记者:那你所说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现实中是否可行呢?
党国英:从城市规划上来讲,将25%的居民区比重提高到45%,甚至更高。比如一亩地居住三户居民,每户200多平方米。拿出100多平方米土地用来建房,其余作为绿地。也就意味着,将来拿出40%的土地建设独栋房屋,其中20%作为绿地。同时可以拿出8%的土地用来建筑楼房给低收入人群居住。这样在总的人口密度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城市规划设计,就可以让60%~70%的居民有独栋房子居住。
退一步讲,让城市的人口密度再小一些,比如说每平方公里不是10000人,而是8000人。也就意味着城市还要扩张。算下总账,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差不多有150亿亩土地,其中50亿亩是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耕地如果保证20亿亩的话,还有30亿亩地。一般来说,公共道路、河流占地不足8%。如果做好城市规划,人和自然是可以达到融合的。有些城市难以扩张,比如上海。有些城市,独栋房的保障条件会好些。不过这不是要求全国城市都是这样。从整体看,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有足够资源保证大部分人的独栋房屋。
记者:不过,当今中国土地管理制度与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存在不匹配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党国英:不匹配的问题很多,首先要从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理念中跳出来,城市规划就要有一个目标,也就是让人住得更好。同时土地的规划要有战略眼光,一定要把20亿亩耕地保护好,其他土地可以放开。更何况国内还有很多非农地。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让老百姓享受宜居城市环境,而不应该作茧自缚。
另一个问题是,公共部门占地过大。如果我国经济密度提高到日本的1/2,就不需要太多城市土地。大绿地也可以分割成小绿地。这都是城市规划理念出了问题,需要进行调整。
还有不匹配,就是农村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还没有打通,集体土地上的老百姓还不能成为土地自主开发的主体。
不要用“伪城市化”误导舆论
记者:有学者呼吁,要警惕没有城市化需求的城市化,防止出现“城市化大跃进”。如果不警惕的话,城市化“红利”随时都可能变成城市化“陷阱”,你赞同吗?
党国英:我不赞成“城市化大跃进”的提法。在基本方向上,李克强副总理讲的是对的。城市化尽管有问题,但要着眼于解决问题。2011年城市化率才刚过51%。现在中国的城市化潜力还没有挖尽。
我认为,未来城市化率每年增加1~1.5个百分点不算大跃进,局部后发地区还可以更快。这都是由于历史欠账过多的缘故。这样的速度,韩国、日本都曾经有过。美国城市化率快的时候达到5%。
我也不赞成“伪城市化”,就事论事就可以了。不要用“伪城市化”、“城市化大跃进”的言论来误导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