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今年1月也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如何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目标,成了当今中国决策层不得不考虑的重大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城市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总是强调“中国特色”,而是要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城市化不能只强调特色
记者:城市化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日前也有官方人士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你之前说,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历史上最深刻的事件。你认为城市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
党国英:首先是人口空间布局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率很低,只有18%。改革开放中,劳动力得到较大程度转移,虽有户籍制度限制,也没能把农民阻拦在城市大门之外,2011年城市化率超过51%。实际上,人口布局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进城追求自己利益的强烈愿望。
其次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就是农业比重的下降。现在农业产值占GDP比重降到10%以下,工商业比重不断提高。这是经济规律的基本趋势。
再次是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迥异于工商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一般来说,农业比重大的国家,自给自足、宗法自治的传统体制特征明显,而不是民主自治。
至于是否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我觉得要全面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只强调特色。
共性,就是以上三个方面。西方国家大体上也经历这个过程。个性,主要是我国继承的历史遗产与发达国家不同。一是人多地少的国情,这就决定了人口转移的任务比较艰巨。短期内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城乡居民平等以及公共财政全覆盖,恐怕任务艰巨;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存在明显弊端。按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已处于中等偏上,但事实上城乡差距很大。
这就决定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有差别。不过,从长远趋势上看,不能因为有个性,就讲所谓“中国特色”。以上两个方面只能说,中国比其他国家的任务更重,城市化过程中引起的社会利益摩擦更大。如果不能清楚认识这个问题,就不能认真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化道路的有益经验。其实所谓的“中国特色”正是需要克服的地方。我们还是要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城市需要让人幸福
记者:中国现在的城市化存在哪些问题呢?
党国英:我曾写过《中国城市化面临十道坎》,现在越来越认识到城市化的核心问题,应该以人为本。
现在中国的城市建成区平均人口密度不高,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一万人。而城市建成区平均经济密度更低,每平方公里产生的GDP是日本的1/10。同时,城市居民区域占城市建成区的比重大约为25%。这意味着城市占地面积挺大,但老百姓真实居住的面积不大。
第一,城市居住区人口密度一般在数万以上,有些已经达到七八万人,甚至更高。这就导致居住条件很差。第二,居住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居民生理健康也会受影响,容易患病。
美国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洛杉矶、芝加哥、纽约等大城市。除了这些地区,其他城市通常是中产阶级住独幢房子,较小比例的低收入人群才住楼房。
现今中国,其实正是典型的“围墙社会”,习惯于在居住区、办公区圈墙,这和居住功能高度不一致,居住和交通怎能不拥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