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本身从建筑学上来说是很特别的城市,因为它的建筑风格中间有一个很丰富多彩的组合,它从1920年来就受西欧、日式和中国本身传统建筑的影响,所以我希望实现一种都市的融合。建筑应该很好融入整个城市的厚重文化,有一个自己的独特身份象征。城市的构建,从建筑这个角度上来说,是不断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找到它中间的存在点。
记者:中国拥有悠久而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但在近年的发展中,这些传统被保留的越来越少,你觉得这些传统会被淘汰吗?
斯特恩:说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本身这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我也非常欣赏中国的这些传统建筑,特别是在原来的封建或者帝王时代,北京很多的作品还是非常好的。遗憾的是,有一些传统因素中国现在没有使用,但是在很多其他国家都已经使用了。
在我的办公室图书馆里面也有很多关注中国建筑的书,合适的情况下,我都想把这些旧的风格重新引入我的新的作品中间。比如说大家讲得比较多的四合院和有多个院子的情况,就是一种古典风格的应用。
从世界各国来看,不管古罗马、西班牙,到处都会把自己的建筑经验、建筑风格反复使用,不同的是每次使用的时候会有一些细节的变化,但是大体的结构、风格都会得以保留,会吸取过去的精华以适应现在的要求,在中间寻求一个最合适的呈现方式。
从建筑的表现形式上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必须经常回到过去,发现过去的一些建筑中间到底蕴含着什么意义,它的一些理念、概念到底有没有生命力,如果有的话可以在现在的新的设计方案中间进行重新使用、加工。
不能完全抛弃高层建筑
记者:对于中国城市越来越多的现代化高层建筑,也有诟病称他们让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人情越来越冷漠。未来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形态?
斯特恩:大家近年来对高层建筑的反感越来越多,当然我自己也不是特别喜欢到处都是高层,但是中国有一个情况,因为中国人口这么多,建筑密度也比较大,特别是很多外地的人口和农村的人口都涌入城市,所以人们只能想办法要把建筑的密度给降低一下,而不能完全抛弃高层建筑。
如何达成这样的平衡,我使用的办法就是综合体,比如说在大连的项目中间有一个购物中心,而且不止一条购物街,这个购物中心的作用可以聚合人气,不同人在这里可以买东西,休闲、娱乐、购物在一起,还有花园,在花园里面可以散布、遛狗,通过这样的设计理念可以降低在高密度里面人对人疏离,有一种缓冲作用。
现在有更多的人开始重新赏识胡同的概念,甚至院子的概念,重新引入这些旧的传统的概念,我们把它塑造成新的版本,在现在的建筑中间得以体现。
节能环保应该是整个城市通盘考虑的问题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倡导“智能建筑”、“绿色环保”的概念,你认为一个完美的建筑应该是怎样的?
斯特恩:我觉得未来的建筑设计理念,都是建造可持续发展、更生态的作品。有时候,有些建筑用了很多玻璃幕墙,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虽然我自己也设计过很多类似这样的作品,但在大连项目上,我就用了很多石头,它可以控制住建筑的质量,与窗、玻璃的设计保持一个平衡。
我在美国、巴黎的项目上都尽最大的可能去体现环保的理念。不过,整个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包括它的能耗,不仅是体现在它的建筑上,也要体现在这个建筑物建成后的日常运用中,从建造的过程中间就应该有一个节能的概念在里面。
整个城市中,智能建筑、环保建筑都只是一部分。整个城市节能是一个大话题,是一个整体的工程,现在不少中国人都开车上班,这个问题很严重,有很大的污染,造成环境方面的问题,政府应该想一些新的办法,或者更严肃地考虑一些办法来控制其发展。
20年前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完全没有看到那么多汽车,每个人都是骑着自行车上班,这是很好的运动,而且很环保,但是到了现在大家都觉得骑自行车上班是不可想像的。所以节能环保应该是整个城市通盘考虑的问题,建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