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人物 >>聚焦 >>
 
陆化普:绿色智能交通是搭建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

时间:2014-09-22  来源:都市世界  作者: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都市世界导读】:2014年9月23至24日,主题为“生态城市,引领有机疏散”的“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天津开幕。在大会前夕,都市世界编辑浦实对参会嘉宾陆化普进行了独家专访。

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

从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从我国城市依然处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快速发展期的角度看,我国城市的发展仍然处于黄金时代。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着挑战,更是机遇。说挑战,是因为我们遇到了城镇化、机动化同步进入快速发展期,交通供求矛盾十分尖锐;传统工程技术和现代先进手段同步探索和应用;满足发展需求和保护资源环境必须同样重视;建设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改变人的行为必须同步实现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和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相对落后、发展空间大的发展阶段性特点,给我们基于先进理念建设美好城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值此关键时刻,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规划为手段、以建设精品为追求来规划建设城市,我们就是对历史负责,就能避免投资失误和建设浪费,就能做到不留遗憾;反之,我们就会失去宝贵机会,造成决策失误和浪费,甚至成为历史罪人。

当前,尤其应该努力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避免大规模的卧城、功能单一的新城新区建设;避免毫无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街道建设;叫停已经明显过剩的房地产开发;改变讲排场、追求奢华的城市建设思路(过大的广场、过宽的马路、过度豪华奢侈的车站和公共空间等,以形式为主,不注重满足居民的多样需求和使用方便、效率等感受和品质)、改变以小汽车为中心的道路系统建设与使用模式、改变忽视绿色交通通行空间的严重倾向等。 浦实采访/编辑

绿色智能交通是搭建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

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取得了一定经验,绿色交通系统建设也初步取得了喜人成果,尤其是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有强劲的需求推动。第一,我国当前已经同步进入城镇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期,交通供求关系矛盾尖锐,交通拥堵日益严峻、交通环境污染和交通安全问题态势严峻,需要通过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第二,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时期,是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的最佳时期。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完全可能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从而实现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质量、较好的效益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第三,从信息采集与传输、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看,我国基本具备了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的软硬件条件。

然而,目前国内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规划,重形式、轻实效的严重倾向,规划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协调不力、互相掣肘、信息无法共享、功能目标难以实现、智能交通系统使用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等诸多问题,导致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投资浪费和决策失误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城市直接委托建设承包单位粗糙设计,而不经过充分论证,从而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甚至无法实现系统建设的目的,这种状态应该改变。

针对缺乏智能交通系统综合型人才的当前特点,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展开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各类教育培训,增加务实层面的经验交流与研讨,创造条件分享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多方式、大规模、高效率地培养高素质的智能交通领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人才。

注重城市结构和土地使用形态的合理性

一个城市的合理交通结构取决于该城市的交通需求特性。城市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是通道交通需求特性,即一个城市会在她的空间区域里形成若干交通通道,而高峰小时的通道需求大小决定了交通通道所需要的交通方式的种类。比如,城市某交通通道的高峰小时交通需求大于3万人,那就需要在这一交通通道上提供地铁交通服务;如果高峰小时的交通需求在1~3万人之间,就应该建设轻轨交通来满足这一通道上的出行需求。也就是说,轨道交通制式选择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交通需求特性,其次才是其他因素。由于任何城市的交通需求在空间上都是由大小不同的需求通道构成,所以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应该由地铁、轻轨和现代有轨电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构成。

理论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长期探索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城市结构和土地使用形态的合理与否,是生态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建设成败的第一关键。建设紧凑型城市、推动混合土地使用,形成多中心、每个城市组团都具有比较完善城市功能的组团式城市,促进居住与就业的均衡,形成就近上学、就近购物。就进活动的城市生活模式,近距离出行步行自行车、远距离出行利用公共交通,建立起绿色交通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实现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设计者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如前所述,判断一个城市交通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首先是城市的交通需求特性,主要依据是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特性和交通通道的需求强度特性。由于城市中不同地点和不同目的出行者的要求不同,城市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公交服务。比如,一个城市既应该有地铁、也应该有轻轨,在需求特性合适的地方,也可以建设现代有轨电车、BRT系统等等。

当前,在城市道路网建设方面,确实存在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的通行空间配置不合理以及有些道路过宽等问题。城市道路网的合理性主要包括层次结构、联通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合理性。城市的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级配结构要合理;道路的通行空间资源配置必须向绿色交通倾斜,尤其是不能为了小汽车的顺畅而挤压绿色交通的通行空间。道路通行空间紧张时,应该优先设置公交专用道和步行与自行车道,应坚决改变以畅通小汽车为主的规划思路和设计模式。

要想成功实现生态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建设目标,首先应使决策领导、规划设计人员和全体国民牢牢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思路影响分析过程,决定解决方案。如果我们没有更高的视野,没有胸怀全局、充分考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就不会有克服一切困难建设生态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坚定信念和决策勇气;其次,建设生态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理念要切实落实在方案层面。应杜绝理念和思路说的头头是道,但在方案层面却完全没有贯彻落实的现象。说到底,这种现象的产生还是反映出没有从根本上加深对绿色交通的认识;第三,理念的落实也确实需要政策、管理措施以及规划设计流程方法的保证和理论与技术手段的支撑,所以,支撑建设绿色交通系统的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发展完善和推广应用也是当务之急。

中国应该学习欧洲优秀城市的经验

欧州、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与交通发展方面理念先进、工作扎实,取得了显著业绩,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他们的经验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重视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

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发展形态具有很强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强的互动反馈关系。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规模、产业类型和布局、交通需求特性等,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网络架构和空间布局,有利于从总体上支撑和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形态。例如哥本哈根手指形的城市结构源于最初规划的五条由城市中心向郊外放射形的轨道线路;东京都市圈被称为“建在轨道上的城市”,也是因为紧密围绕着轨道交通沿线站点进行城市开发建设,形成今天完全依赖轨道交通高效运转的巨大都市圈。可见,交通系统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和引导作用。TOD模式是实现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有效技术手段,沿着轨道交通走廊进行土地的高强度开发,将会促进形成以绿色交通成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现代化大型城市的正确选择,也是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哥本哈根、东京、库里蒂巴、新加坡、斯德哥尔摩等城市在这方面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2)混合土地使用、混合建筑类型

建设紧凑型城市,推进混合土地使用和混合建筑物类型开发,是改变交通需求特性、建设低碳城市与绿色交通系统的源头举措。这样的城市职住均衡,市民可以就近上班上学、就近购物,出行距离短、出行总量少,有利于节能减排,市民在交通方面付出的成本也比较低。巴黎、阿姆斯特丹、慕尼黑等城市在这方面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践探索和宝贵经验。这些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分担中步行和自行车的比例较高,通勤时间较短。而东京及东京都市圈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方面严重失衡,导致平均通勤时间高达68分钟,尽管有强大的轨道交通系统支撑,但市民每天付出的交通成本很高。

3)大力推进公共交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系统

公共交通方式是能耗小、排放低、运输效率高的集约化运输方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绿色交通方式。全方位实施公交优先,建设以公交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东京、首尔、新加坡、伦敦、斯德哥尔摩等城市在坚持公共交通为主导、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方面成果突出,全目的一天中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均超过了40%,首尔、东京的公交分担率更是高达63%和51%以上。这些城市在土地使用、资源配置、设施建设、交通管理措施等方面全方位采取绿色交通优先发展对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这些城市相比,洛杉矶在公共交通发展方面明显不足,居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只有5%,而私人小汽车的出行比例高达75%,是应该吸取的教训。

4)打造一体化换乘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

在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规划中,交通枢纽是最重要的环节和实现途径。交通枢纽及其周边土地的一体化开发为更多出行者利用公共交通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实现远距离出行利用公交、近距离出行利用步行和自行车的理想交通结构;也是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和使用效率的关键环节,因此是值得花大力气去认真规划、设计和建设。

东京、巴黎、纽约、伦敦等城市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借鉴。特别是东京,如案例分析,新宿综合交通枢纽日客流量高达360万,在大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设置了100多个轨道交通出入口,使多种交通方式及交通与周边用地无缝衔接,创造了地铁+地下步道系统的高效、完善的立体交通系统,使东京绿色交通分担率高达88%,是世界上巨型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发展最成功的城市。

5)高度重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返璞归真打造温馨的绿色交通环境

一些发达国家先于我国几十年进入机动化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机动车的通行需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空间被挤压,随之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城市缺失了安全健康温馨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环境。在经历了这些弯路之后,他们又重新认识到城市道路不应该完全是机动车的天下,构建安全、连续、温馨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于是,他们纷纷制定步行与自行车系统规划,大力建造自行车专用道路,建立自行车租赁系统,营造自行车交通文化,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人们利用方便、连续、安全、温馨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例如在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34%-35%,骑自行车出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被称为“自行车之城”;而巴黎的步行出行比例高达到54%。这种绿色交通系统不但有利于环保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返璞归真,营造温馨宜居的城市环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6)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的同时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是实现交通供求关系平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对于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交通需求,同时,受城市用地等条件限制,用于交通服务的资源极其有限,这就决定了仅仅通过提高交通供给能力解决交通供求关系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努力提高交通供给能力和使用效率的同时,紧密结合城市实际,在不同发展阶段实施相应的交通需求管理对策,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和抑制不现实的奢侈需求,引导市民利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是综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对策。例如新加坡、伦敦等城市,针对中心城区土地面积有限、人口密度高的特点,对小汽车的保有和使用在采取了相应的引导与控制措施,强有力地推动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健康发展,保证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和市民的高效率出行。

7)高度重视环保节能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打造生态城市

在城市及社区建设中,优秀的案例城市高度重视天然雨水的回收,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处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斯德哥尔摩的哈马碧社区和马尔默的西港社区,堪称可持续社区的典范,建设了完善的天然雨水回收系统,利用回收的雨水浇灌草坪、为社区和每一栋建筑打造亲水空间;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西港社区的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率达到95.2%。尽管这些社区的规模不大,但在环保节能、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打造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和实践。

8)注重城市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

城市建筑、街道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凝聚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反映着独特的城市品味和特征,是城市的生命、城市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欧洲国家在追求建筑艺术和特色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令人感动的是,这些国家不仅注重历史建筑和街区景观的保护,在探索现代建筑艺术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巴黎、伦敦、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圣彼得堡等城市均有很好的实践。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应该学习欧洲优秀城市的经验,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并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融入现代元素。采取公共参与、通过竞赛遴选设计方案等方法,实现城市建筑风格既有特色协调统一,打造赏心悦目的城市景观。

9)自然景观向居住环境的深度融合

新加坡提出从“城市里的公园”向“公园里的城市”转变,这不仅仅是规划视野的扩展,更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应该成为健康、宜居、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和指南。将自然生态与居住环境融为一体,创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是现代社会人类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道路上走向更高层次的体现。新加坡案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了从用地形态、绿色交通、生态环保、城市景观等全方位制定了规划,勾画了新加坡的新目标、新蓝图。

首尔在上世纪70年代为建设机动车道路而覆盖了市内的清溪川,在上面建造了高速道路,到2005年拆除高速道路,恢复清溪川本来面目,如今清溪川又成为首尔繁华市中心的自然景观,受到市民的欢迎和来自世界各地旅行的好评。新加坡在有限的土地上对建筑物进行立体绿化,使建筑物融入绿色之中,整个城市犹如一座天然花园。这些优秀的案例对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及生态城市、生态社区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陆化普近期出版了三本书,《城市交通拥堵机理与对策》、《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和《生态城市与绿色交通:国际经验》,这三本书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为推动我国生态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为综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秩序混乱等城市交通问题提供帮助和借鉴。陆化普介绍《城市交通拥堵机理与对策》从机理分析上给读者勾画了城市交通拥堵对策体系、对策组合以及对策的适用范围;《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阐述了绿色交通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规划建设思路和关键,《生态城市与绿色交通:国际经验》给出了国外案例较为系统的分析借鉴,希望能够对大家探索建设生态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实践有所帮助和借鉴。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及系统开发、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理论与方法、推动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的TOD模式也是本人当前致力于研究的重点工作。

陆化普在谈到未来时,感叹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政府、规划设计研究人员和全体城市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必须高度重视、急需改变的若干严重问题。我国城市的持续快速发展非常需要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在这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理论研究与经验凝练,发挥并将继续发展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希望大会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展,为时代发展作贡献、为城市健康发展献力量。

最后,陆化普希望城市规划与交通网成为传播知识、交流经验、推动理论研究和规划建设实践、分享发展经验的平台和家园,成为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优秀媒体。

都市世界编辑浦实采访

 
0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关闭
更多关于 陆化普:绿色智能交通是搭建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 的资料
· 打造智慧城市,先得官员有智慧 [2014-09-23]
· 上海推出智慧城市建设新三年计划 [2014-09-23]
· 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智慧城市 [2014-09-23]
· 陈秉钊:从生态的原则来选择城市设计方式 [2014-09-23]
· 包存宽:城市化建设回归以理性需求导向 [2014-09-23]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