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在中国
记者: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建设智能城市的意义在哪里?
彭莱(Peter Lacy):对中国而言,智能城市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向和谐城镇化转型。因为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从农村到城市的平稳转变成为可能,并帮助中国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型、出口型发生转变。
新的模式不必依赖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未来的城市将解决中国和谐城镇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随着GDP的飞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世界有目共睹,但也面临可持续性发展的巨大挑战。比如,中国的能源消耗强度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意味着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效率还有很多努力空间。如颠覆传统能源体系的微型电网,它可以为电力车辆、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提供动力。
中国是全世界特大城市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因此,它有机会在城市扩张的相对早期阶段,来实现智能基础设施。这将不仅让和谐的城市化得以实现,而且使中国的城市,在资金和人才方面具有竞争力。
记者:现在中国和全球的一些城市已经在实施一些智能城市项目,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建筑。如何从小范围实施走向大规模应用?
彭莱(Peter Lacy):首先是总体规划。也就是要综合考虑创建智能建筑与实体建筑的融合,考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然后整合成条理清晰、彼此协调的总体图景。在这个图景中,“智能城市”不仅与城市发展战略一致,并且切实服务于其中的市民。
我要讲的第二点正基于此:以人为本。常见的情况是,城市发展被盲目追逐技术驱动,这是很危险的。真正应该重视的是与市民本身相关,应该是城市的新设施如何更好更高效地服务于市民。
第三是高效的协作。城市领导者不仅要知道如何领导城市,更应该重视如何与企业合作,如何建设一个不断提供新服务、新解决方案的良好环境。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解决方案往往涉及不同行业、多个价值链。
记者:这篇报告中提出构建智能城市是一个过程而非最终目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彭莱(Peter Lacy):智能城市的建设是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每个城市必须探索其独特的发展路径,依据衡量城市发展相关影响的指标和规划确定其优先发展事项。城市将不断获得项目中的经验教训、发现新的投资机会、与利益相关方建立合作关系,以及回应不断变化的优先工作事项, 智能城市的建设没有终点。
记者:埃森哲在全球参与了多个智能城市项目,请介绍一下此方面的情况。
彭莱(Peter Lacy):埃森哲曾经参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智能城市项目。这个项目有一个由20家公司组成的顾问小组,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筑等领域。这个小组不仅负责设计阿姆斯特丹的总计规划,而且制定了百余个行动提议,涉及电子车辆、智能能源、高效管理废弃物价值链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的领先城市,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价格更合理的服务。
在亚洲地区,埃森哲曾与日本、新加坡、中国有过合作。比如,在与离东京1小时车程的富士,我们曾与松下公司一同参与联通城市绿色战略规划。一开始我们就采用了真正先进的新兴技术,为该市设计了联通实体与数字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
记者:在中国,埃森哲将为智能城市做怎样的努力?
彭莱(Peter Lacy):就中国而言, 我们希望结合中国的本土创新与全球最佳范例,在未来二十年帮助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拉动内需,建立新的基础设施,平衡经济发展及实现和谐城镇化。我们将为中国带来全球最好的技术、最佳的合作模式、最深思熟虑的创新服务和解决方案,并结合中国国情,提供切实有效的智能城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