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路径
——德国鲁尔、吉林辽源、黑龙江鸡西、大庆转型观察

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 刘庶明
资源型城市转型、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难点与焦点。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1]。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生,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日益枯竭衰退,面临再度振兴的课题。德国“钢都”“煤都”鲁尔、吉林“煤城”辽源、中国“石油城”大庆,均曾经和正在经历着兴起—兴盛—衰退—振兴的历程。
资源型城市,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等资源,由于长期开采、采掘而步入衰退并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单一的资源型经济衰退必然导致这一城市经济的全面衰退,引致失业和贫困人口增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失修而衰败,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而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在国家的支持下,资源型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振兴发展的路径。观察德国鲁尔、吉林辽源、黑龙江鸡西、大庆的转型,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态化转型是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最佳转型模式。
对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已有的研究成果视点各不相同:有从发展循环经济角度,提出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化转型2];有从生态学原理角度,提出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与环境问题3];有的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生态化策略分析4];有的提出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化改造5]。
我对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的理解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城市理论和系统理论,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的生态化转型,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到“生态城市”的跃升。
建设“生态城市”,是进入21世纪每个城市的共同发展目标。“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由于经济衰退带来的城市品质劣化、生态环境恶化,特别需要走生态化转型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为“生态城市”。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第一要义是确立科学的转型思路。我体会有两条:一是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有中创优: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源既是优势、又是“陷阱”的双重意义而善于资源。二是勇于善于创新创造,无中生有:就是要创造“零”资源经济优势、市场竞争优势。鲁尔从防御为主的“再工业化”到进攻为主的“新产业化”,经过40多年的经济转型,已经从煤炭和钢铁制造中心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综合新经济区。鸡西确立“绿色矿区、生态城市、宜居家园”、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转型目标。大庆“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的主导思想,确定“1+5”: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的高科技、低碳化、开放型的现代产业体系,非油产业已与石油经济并驾齐驱。辽源市遵循差异化竞争战略,立足高位对接、高层次转型,从煤炭主导到发展新材料、健康产业再到创建六个新产业,非煤产业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这些城市通过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已基本摆脱单一资源型产业的束缚。资源型城市生态化建设,必须找到经济振兴、城市建设与环境质量实现最佳动态关系的发展通道。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的核心,就是要从主要依赖耗竭性资源的经济结构转向主要依赖非耗竭性资源的经济结构。从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主体,到资源型产业全链清洁化及非资源型产业高新化发展,其实质就是经济结构的生态化转型。一是资源型产业的规模化、全产业链、促进“清洁化”。鲁尔通过联合重组,实现煤炭、钢铁产业规模化;鸡西遵循“三R”原则,在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内建立煤炭—洗煤—煤矸石—发电—供热—粉煤灰制砖和煤炭—煤化工—煤化工深加工两条产业链以及煤机装备制造业,建立以“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减少“三废”排放、促进节能减排。二是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产业体系的“高新化”。鲁尔发展把教育作为实施鲁尔地区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驱动力,新建了6所综合性大学和10所应用技术大学及科研院所,信息技术产业与生物产业的发展速度在德国遥遥领先;大庆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汽车产业从无到有、高点起步,新材料产业成长升级;辽源将世界数字时代王国的IBM的云计算项目引入,一举树立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标。三是产业体系“软化”、“服务业化”。鲁尔在转型过程中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工业遗产旅游的工业文化之路、工业自然之路,已成为鲁尔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重要标志;大庆发展软件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新华08(大庆)国际石油资讯中心、服务外包园、百湖影视基地、北国之春梦幻城建设风生水起;辽源市挖掘与整合资源型城市的工业历史遗产资源,彰显资源型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正在建设50平方公里的矿山地质公园城市湿地。四个城市经验证明:通过产业体系的“清洁化”、“高新化、”“软化”,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传统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经济转型,为资源型城市的全面生态化转型奠定物质基础。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的载体,就是城市本身的生态化建设。核心是按照生态城市理念,改善和重新塑造城市综合性功能与生态化形象:就是将单一的矿山城市改造成为新型工业城市、现代服务业城市,城市基础完备、城市环境优良的综合型、现代化、生态化的宜居城市。大庆市遵循“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理念,塑造“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城市品牌,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一个生态园林型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辽源市规划建设以优势产业为支撑、山水林城四位一体的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幸福和谐的吉林省中南部重要工业城市。
资源型城市的现代化改造,需要系统规划,分步建设,促进城市由局部建设向整体开发、基础功能补位向综合功能提升、改造山水林系统建设生态景观。考虑到老城区改造成本过高的束缚,资源型城市多采取通过建设新城带动老城区改造的策略。鸡西市鸡冠新区建设拉开序幕;穆棱河通过综合治理建设穆棱河广场轴、千米防浪墙、水上公园沙滩广场、人工湖而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辽源市辽河半岛新城区现已建成,旧城区2/3得到改造;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斜拉桥与东辽河水在夜晚彩灯的辉映下成一道亮丽风景。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的保障,就是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修复与建设。矿山型资源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恶化突出:矿渣、粉煤灰、废水等占压土地、污染水体、破坏植被;煤炭塌陷区及煤炭棚户区迫切需要改造。辽源市于2003年启动煤炭塌陷区改造,吹响了城市生态转型的号角;2006年争取到国家8.7亿元启动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既解决民生住房难题,又改善了生态环境。鸡西市将矿业改造建设成为鸡西国家矿山公园。突出煤炭历史文化主题,建设全国首批以煤炭为主题的风景旅游区和矿山博物馆。资源型城市生态化,在生态化改造基础上坚持生态化建设。大庆市认为,绿色生态既是重要资源,也是重要资产和参与未来竞争的重要资本。建设城市绿洲广场、未来广场、青龙山广场,提升休闲功能;搞好湖泊治理,建设万宝湖、三永湖、黎明湖“三湖景观栈道”,打造亲水滨水景观;新建颐翠园等片状森林、增加城区植树,扩大绿量覆盖;加快百万亩沙地人工林项目建设,改善沙区生态环境。辽源市加强水环境治理,流经城区的东辽河污水已变清澈;东辽河增加绿廊、周边山上植树,城市增添一片片绿色。生态修复与建设,赋予资源型城市新生命,提升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潜力。
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不能照搬,必须从本地实际及可控的外部环境不断创新。上述四个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适时完善转型模式与路径,从经济转型到包括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生态化转型的拓展。我们知道:各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化转型模式,只是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而不是现成的模式可以直接套用,因为各资源型城市的基础条件与外部环境各不相同;四个资源型城市创造的生态化转型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而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因为变化是永远的,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我们希望更多资源型城市继续探索,也相信鸡西市会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与路径。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
2] 鞠松涛 钟玉泽 张宝生《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化转型》来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年
3] 陈孝杨严家平《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与环境问题》 来源:《资源与产业》2006年第06期
4] 霍海鹰 侯玮 马曙晓《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化策略分析》来源:《煤炭工程》2008年第06期
5]林澎《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化改造》〈呼伦贝尔日报〉20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