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保护措施:
1.加快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生态建设工作,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要以小流域治理为模式,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施沟、坡、梁、峁综合治理,加速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陡坡,特别是25度以上坡耕地还林、还草工程,实行草、灌、乔相结合,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任务。
2.搞好基本农田建设,加快淤地坝建设;切实搞好以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水、保土、保肥;扭转耕作粗放和广种薄收的种植习惯。
3.加大水土保持执法力度,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止各种破坏水土资源、地貌和植被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特别要重视引黄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
4.严格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的生态监管,控制新的人为土壤侵蚀。
5.发展以农村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保护自然植被。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有关规定,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基础上,积极示范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省柴节煤炉(灶)、高效节能吊炕等节能技术,鼓励开展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减少生物质资源直接燃烧等利用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生活用能问题,避免乱砍滥伐,保护自然植被。
6.鼓励移民并点,减少零散移民点,提高人口集聚程度,减轻生态脆弱地区自然生态压力;加速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农业人口转移,降低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7.严禁陡坡垦殖和过度放牧,严禁乱砍滥伐树木,限制经济开发活动。
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农、林、牧业
1.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以林牧业为主,兼顾农业作为调产思路,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畜牧经济区基地,以果、枣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园地,晋西北高寒农产品杂粮基地,培育特色农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因地制宜地布局作物种类,推广抗旱、耐寒优良品种及旱作农业技术;改进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加工系列产品,走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路子。
3.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强草地建设与保护,进一步做好草地承包经营,划区轮牧工作,实现草地建设、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加快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场),积极推行牛羊舍司养殖。
二、煤炭、有色金属开发与生态系统恢复类型生态功能区
该类型生态功能区8个,即:洪涛山大同煤炭开发与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区、朔平台地煤炭开发与风沙控制及农林牧业生态功能区、阳泉丘陵煤炭开发与生态保护及旱作农业生态功能区、太岳山西部煤焦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长治盆地北部丘陵潞安矿业开发与农业生态功能区、晋城盆地及周边丘陵煤炭开发与生态保护及经济林生态功能区、太原西山煤炭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和中条山西部山地有色金属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
主要保护措施:
1.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点和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小煤矿,制止乱采滥挖、无证开采行为;严格执行新建矿山采矿许可证审批制度。新建矿山要认真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验收程序。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2.采矿业要节能和洁净化生产并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回收率,减轻环境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加强对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实行严格的采空区生态恢复和治理措施,减轻煤炭工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3.煤炭和有色金属矿山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编制《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煤炭、有色金属等工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