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规划指标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和《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结合镇江实际,确定镇江生态市建设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类19项指标,以2007年为基准年,分别提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规划指标值(见附表一)。
三、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发展生态农业
加大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以外向型、现代都市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和农产品无害化为主要目标,增加服务长三角大中城市功能,实现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机制创新,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提倡节水灌溉,提高节水率,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清洁化,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形成粮、油、果、渔、牧等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沿江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积极发展无公害、标准化、循环农业,构建农产品安全体系;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区域,尤其是太湖流域等敏感区域内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控制。
到2010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达60:40;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60%以上;种植养殖业产值比达60%;农林牧副渔综合商品率达90%;农作物高产优质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75%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人均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全市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达到50%,其中,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农业面积占到50%。提高节水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以上。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集约化,形成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基本框架。
2.加快林业建设
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把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家园作为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总目标,优先强化句容、丹徒等低山丘陵地带的森林覆盖,以生态公益林和速生林基地建设为主,以长江防护林工程、绿色通道林工程、丘陵湿地植被恢复工程以及村镇绿化工程为重点,把城镇绿地和农田林网连成一体,使镇江成为集生态氧平衡、绿化、美化、净化和观光五位一体化的生态林业。并在坡度大于25度的丘陵岗地实行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到2010年,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15%,丘陵地区森林覆盖率达40%,沪宁高速、312国道等一些主要干道绿化率达95%,农田林网化率达70%以上。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现工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以建设大项目、培育规模企业和主导产业为重心,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千百亿工程”,到2012年,形成装备制造、绿色化工、造纸、新材料、特种金属5个千亿元规模的主导产业,3年内形成10个百亿元企业,5年内形成20个百亿元企业。在加大政策支持和融资服务力度的同时,抢抓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支持更多的企业上市,做大资本市场的镇江板块。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品牌化。加速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
(2)工业布局调整。沿江地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绿色化工业、造纸业、电力、港口物流等;沿高速公路、铁路地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轻质型加工产业等;沿苏南运河地带重点发展金属压延加工业、轻型机械装备业等。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和产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镇江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造纸业、绿色化工业、光电子、装备制造业、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产业,丹徒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能源电力、绿色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京口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特种金属业、电子信息等产业,润州工业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丹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业、装备制造业、特种金属业、眼镜等产业,句容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光电子、自行车制造、轻纺服装等产业,扬中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按照“增量集中入园,存量逐步调整”的总体要求,各类新增招商引资项目和投资项目,必须进入相应的工业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抓好国家高新技术“一园四基地”建设,增强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