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条 违反发展规划强制性、约束性规定的,由发展规划批准机关责令组织实施发展规划的责任单位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和相关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在组织编制和实施发展规划的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关于《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 (草案)》的说明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毛伟明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就《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草案)》
(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的必要性
(一)发展规划地方立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政府战略意图,是有效引导市场主体、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发展规划工作,多次强调经济建设要规划先行,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先规划后建设”、“先定位后开发”、“先试点后推广”等有针对性的工作理念和规划思路,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对规划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发展的空间布局混乱,出现无序建设、重复建设、脱离实际等现象;有的虽在规划编制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规划思路不清晰,规划缺乏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有的规划执行中随意性大,随意修改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存在“换一任领导就换一套思路”的现象。因此,建立发展规划的专项法律制度,可以从制度上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发展规划地方立法,填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制度空白
2002年,国家开始进行发展规划体制改革,要求“确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完善科学、民主、规范的规划编制程序,建立责任明确、有效实施的规划实施机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发展规划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成为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推动出台发展规划的专门法律制度,江苏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较为充分的省份,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展规划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符合《立法法》的规定,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有益探索。
(三)发展规划地方立法,是在我省宏观调控领域推进依法行政的迫切需要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国家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至今已经历11个五年规划期。但是,因为发展规划立法相对滞后,同时由于发展规划工作分散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管理体系,因此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各级各类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相互关系和界限模糊;规划编制程序不规范,规划审批的层级及事权交叉,规划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协调机制;重编制、轻实施,约束性指标较难落实;缺乏规划实施评估机制等等,这对利用规划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我省发展规划的法制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宏观调控手段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四)发展规划地方立法,有利于巩固我省发展规划体制改革和探索的成果
多年来,我省的发展规划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发展规划的体系、内容、作用、编制方法、实施机制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度。为此,我省有基础、有条件、有必要率先将发展规划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为“十二五”规划和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规划提供法制保障。
综上所述,为了加强对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管理,完善发展规划体系,规范发展规划编制程序,解决当前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发挥发展规划的导向作用,为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发展规划提供法制保障,制定本条例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