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条例(草案)》的起草过程
2009年3月,省发展改革委成立了《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草案)》起草小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开始着手起草工作。7月,形成《条例(草案)》(初稿)后,多次在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内部征求意见,并召开了专家论证会。经反复修改,形成了《条例(草案)》(送审稿),于2009年12月报送省政府。省政府法制办经初步修改后,书面征求了省政府所有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以及13个设区的市政府的意见,并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对送审稿进行了多次修改。2010年1月,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赴南通、苏州等地进行调研,并召开了当地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2月,省政府法制办两次召集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就相关问题进行协调。3月,省政府法制办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协调省相关部门的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消化、吸收相关意见,修改、完善有关条款,形成了《条例(草案)》(修改送审稿),报送省政府。3月17日,省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条例(草案)》,现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发展规划的概念
近年来,虽然发展规划概念已经广泛使用,但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其内涵和外延并不确定。为了较为清晰地表达发展规划包含的内容,《条例(草案)》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本条例所称发展规划,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专项发展规划、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区域发展规划”。
(二)关于发展规划体系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规定三级三类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十一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年度计划是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年度内的体现,《条例(草案)》第七条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纳入发展规划体系,形成了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年度计划、专项发展规划、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区域发展规划构成的发展规划体系。为了确立定位准确、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发展规划体系,《条例(草案)》第八、九、十、十一、十二条分别对各类发展规划进行了定位,明确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最高层级的规划,是发展规划体系的核心,也是编制其他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需要付诸实施的年度安排;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其他各类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方面的基本依据;省级区域发展规划是编制该区域内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年度计划与各类专项发展规划的依据;专项发展规划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或者核准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三)关于发展规划的编制
发展规划的编制包括编制主体、编制权限和编制程序。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在总结多年规划编制工作经验和遵从现行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条例(草案)》第十三条分别规定了各类发展规划的编制主体包括省、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第十四条明确了编制发展规划应当履行前期准备、拟订草案、征求意见、衔接与论证、审核与批准、发布等六项主要程序,并且在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编制专项发展规划应当履行立项程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同时在第十五条细化了专项发展规划的立项程序。针对发展规划之间衔接不到位、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第十七条规定了各级各类发展规划草案应当互相衔接的原则,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具体规定了衔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