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促进充分就业,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转型和就业需求增长的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促进充分就业。营造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社会环境。
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加强收入分配的调节,采取有力措施,消除贫困人口,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健全和完善城乡失业保障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扶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创新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人口消费市场,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口的抚养能力,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3.以创建生态城镇为抓手,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按照建设生态省的要求,结合我省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特别要注意土地、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镇文化品位,强化和完善城镇功能。优化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布局,进一步完善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
提高城镇规划和城镇形象设计水平,着力塑造富有特色的生态城镇。建设布局合理、生态良好、景观优美、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古树名木、历史文物、风景名胜区保护,严禁在城区和郊区随意开发湿地,填占河道、溪流,争创“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大力创建园林城市。鼓励发展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的建筑物,积极探索各种生态型居住形式。
4.创建绿色社区,打造生态家园。
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以节庆、广场、家庭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区教育、科普和文体活动,促进文明社区和文明家庭建设。大力开展户外环境与户外设置物的整治,提倡庭院绿化、建筑物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进一步净化、绿化和美化社区环境。注重居住、保健、教育、安全和社交、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有机结合,建立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和参与能力。
5.建设生态型村庄,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编制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县城和乡镇村庄布局规划和单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节约耕地的生态型村庄。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把生态公益林、万里清水河道、万里绿色通道、千万农民饮用水、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等整合起来,协调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倡畜禽生态养殖,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明殡葬,做到农村墓区生态化,经营公墓园林化,清除“青山白化”。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按照现代化要求改造和建设农民住房,进一步提高农村电话和电视普及率,提高农村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创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整体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五)建设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
树立生态文化理念,加快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加强生态省建设的科技教育支撑,发挥生态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作用,完善生态环境安全,的预测预警系统,建立生态省建设的科学决策和评估机制。
1.树立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
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培养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伦理观,树立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确立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观,倡导节约资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减量排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规范,创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省建设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