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世博会的举行给城市基础设施也带来了更新换代,LED路灯和广告牌进入政府计划。相应的,世博会也会成为国内企业展示自身实力的舞台,不过如何在世博之后争取更大的市场,是它们更需要考虑的。
资源循环
除了收集阳光、利用雨水之外,德国、芬兰等国家的展馆都使用了可降解和回收的材料,世博会过后,它们可以非常方便地拆除,甚至由此“人间蒸发”。
“卧蚕”造型的日本馆,拥有巨大的半圆穹顶,装置了含有太阳能发电的外膜,同时,馆体具备采光、收集雨水功能。不仅是单个场馆,整个世博园区都将“与环境共生”作为重要概念。世博轴上的6个35米高的“阳光谷”它不仅仅长得漂亮,还将阳光、空气、雨水引入世博场馆的地下空间。净化后的雨水可用做立面、厕所的冲洗。
世博轴坐拥黄浦江,利用江水作为冷源的热泵以及地热热泵,来为空调提供冷热源。世博轴的空气调节系统中,自来水替代率达到50%以上。而在2010年之后,多数世博场馆将被拆除,许多场馆都采用了可回收的材料来搭造“临时建筑”,比如德国馆外墙用的1.2万平方米革新性建筑布料,可改制成小块遮阳罩,甚至提包。而芬兰馆外部16米高的红色帷幕主要由大豆纤维发酵制成,既能发电,还能天然降解,属于纯天然的蛋白质材料。
RFID
工人们不再拿着手持终端识别贴在货柜上的二维码,只用在仓库门口安上读取器,系统自动读取储运信息,甚至连货物来源、性质、去向等内容也一清二楚。
RFID是电子标签的一种,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存储在标签内的数据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无需人工、记录信息多以及超低的误读率让RFID成为电子标签的革命性产品,而最成功的应用是在2006年德国足球世界杯上。历时一个月的比赛没有出现过一张假票,这在世界杯历史上尚属首次。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由于反恐措施导致的观众入场缓慢,一直是舆论担心的焦点问题。但奥委会采用了芯片嵌入式门票,将这个问题顺利解决。持票者进入比赛场馆时,只需在检票仪器上刷一下手中的门票即可,这大大提高了防伪甄别能力与检票速度。不仅如此,奥运门票还记录了门票的购买时间、地点、入场时间和座位区域等信息,更有利于赛场的安全管理。
在上海世博会上,RFID将继续大显身手。上海市商务委员会透露,除了在门票的应用,RFID技术还将运用在食品生产、加工、存储和销售过程中。毕竟这种能对食品从产地到餐桌全面跟踪的系统,是食品安全的一大保障。
RFID借助大事件走到了台前,人们对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多期待,比如“无人商店”。由于每款产品都安装了RFID标签,管理方不再担心偷盗,结帐也只需要RFID向信用卡系统输入产品价格,甚至能通过RFID系统搜集到的产品信息对客户的消费习惯进行统计分析。
不过高昂的制造成本仍然是RFID的推广桎梏,单就电子标签而言,一般价格都在200多元人民币,而常用的二维码几乎是零成本,且仍符合普通应用的要求。
全息影像
在世博会上,无论是阿联酋馆的“沙漠绿洲”,还是韩国馆的“微缩首尔”,都是全息技术的舞台,主办方将通过实物和影像结合演绎各自的故事。
2005年爱知世博会上,注重细节的日本人生动诠释了体验式参观历程。“山水梦境”馆有着360度视角,地板墙壁上均有映像,公众可以自由改变视线浏览日本的名山大川。这些珍贵的体验都来自于“全息影像技术”。该技术利用了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能记录和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所以能重现原物。随着近年全息技术的演进,能让观众摘掉眼镜的全息影像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