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定,与牛星持同样观点的大有人在。
在3月28日晚保定市政府“地球一小时”活动现场,此次活动代言人、北京奥运会冠军庞伟表达了这样的意愿:以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为契机,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等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这样的理念,正在引发古城保定一场节能环保热潮。
3月28日晚9时许,当记者敲开新一代B区一家居民的家门时,女主人孙慧,一位保定市职教中心的教师,正在昏黄的烛光下仔细阅读几篇从网上下载并打印出来的文稿。《爱护我们的地球母亲》,一篇文稿的题目这样写道。孙慧几乎在保定市发出参与“地球一小时”倡议的那一刻起,就决定要参与。但在她看来,这一天是否参与这个活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环保的习惯。“随手关灯,用洗衣机的水冲洗马桶,废旧电池分类回收……每一件事,都能让我们为保护环境作出一份贡献——我身边好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孙慧说。
这也正是“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初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项目主任杨富强博士介绍,WWF每年都要举行一些活动,2007年到现在,他们每年都倡议人们自愿熄灯一小时,这项活动越来越为人们接受。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全部愿望,杨富强告诉记者,他们将不断探索人们喜闻乐见、容易参与的活动方式,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节能环保、改善地球环境的行动中来。“气候变化不是一天的事,它的改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杨富强说,“关键是要大家都养成节能环保的意识和习惯。”
快评:关上灯,点亮希望
“地球一小时”不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行为艺术,这样的行动只是在提醒我们:改善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月28日晚上,有85个国家的约3000多城镇的10亿人自愿熄灯一小时。无论如何,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当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而且自愿地在特定的时间里熄灭电灯、关闭电器时,我们早已疲惫不堪的地球母亲,得到了难得的休憩与安宁。
在“地球一小时”活动中,我们看到,很多人度过黑暗的第一选择是:赏月观星,或者,吃一顿“浪漫烛光晚餐”……
是的,这是个机会,让我们走进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但显然,这只是“地球一小时”活动带来的附属品,而非它的本质。
自从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灯火通明就逐渐成为地球上的一抹现代亮色,但过度的能源使用与不经意的能源浪费,不仅产生了严重的光污染,让地球失去了最本真的天体景观,更导致了地球能源与生态危机。
“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唤起全世界公众的环境与能源意识,让这一活动成为更多城市和个人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的契机,让关闭不必要的城市照明和景观灯,关闭不必要的家用电器和家庭照明成为更多人每日每时每刻的习惯,其实才是“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真正目的所在。
“地球一小时”不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行为艺术,这样的行动在提醒我们,改善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同时,我们让“熄灯”这样的节能减排行为成为习惯的同时,也不能不发出这样的疑问:城市运行中,还有哪些需要改变的不良习惯呢?城市建筑,可曾在设计与施工中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的节能呢?讲究环保,城市里的空调运行是否合理呢?超市可以关掉三分之一的灯一个小时,但平日里超市的空调,能不能别在夏日里冷得人打抖,在冬天又让人只穿单衣?我们不希望只看到关灯的那一小时,却忽略了浪费的N小时。
节能、关心环保,在于每一个夜晚,在于每时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