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改善环境,政府是主导
记者专访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项目主任杨富强博士。
■保定最早回应我们的倡议
记者:我们现在就在这间没有电灯的房间谈话,以符合本次活动的主旨。
杨富强:谢谢您的理解。“地球一小时”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出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周六晚熄灯一小时。我们的目标是号召10亿人来参加这次活动,这次活动以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为宗旨。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号召公众采取各种形式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现在看来,我们今年的目标是达到了,我得到的最新消息是,今年,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3000个城镇参与我们的活动,参与人数大约达到10亿人。
记者:保定市是中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参与的城市,WWF对此有何评价?
杨富强:今年是“地球一小时”在中国启动的第一年,保定市最早回应了我们的倡议,成为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参与活动的城市。我很高兴看到保定市在保护环境、建设“低碳城市”方面的积极努力。
我们也要看到,在国内,许多城市都参与了这次活动。北京虽然没有以政府名义参与,但北京市政府对鸟巢、水立方、玲珑塔、CBD等地标性建筑熄灯一小时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上海、大连、沈阳等许多城市、机构和个人也以不同方式参与了这一活动,这说明我国各地政府和人民正在对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越来越重视。
记者:据了解,活动在中国启动之前,WWF曾经与许多城市的政府联系,这是否意味着你们对政府参与抱有强烈期望?
杨富强:举个简单的例子,《联合国气候公约》、《京都议定书》这么多年经过14轮谈判,还没有最终结果,原因不就是因为各国政府态度分歧太大。我们认为,对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而言,政府的主导作用很重要,这将使其他机构和个人对参加这些行动更有信心,合作更顺畅,这一点不仅是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都一样。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意识到我们面对的环境危机,积极加入到共同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为“地球一小时”算算账
记者:您有没有计算过,这次关灯一小时全球能节约多少电?究竟这一小时的熄灯活动能对我们的气候变化有何贡献?
杨富强:目前还没有具体统计数据。我认为,活动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节约了多少电,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活动形式让大家在生活中养成一种随手关灯的习惯,起到示范效果,唤醒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如果我们节约一千瓦时电的话,我们可以节省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1千瓦时电大约是1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3月28日晚关灯一小时,按初步估算,全世界有10亿人参加,每人节约1千瓦时电,就可以节约1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个量放到个人身上看起来很小,但加到一起却很大,而且它的带动意义与社会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