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2011年梁林故居的“维修性拆除”事件余音未了,2012年初便又风声再起,重庆蒋介石行营“保护性拆除”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重庆市渝中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吴辉解释说:保护性拆除是原貌、原地复建的一个过程。在拆除和复建文物时,对原有的房屋构建、门窗、楼梯、扶手等实物将予以保护,能使用的都将统一打包,在复建时尽最大努力恢复上去。

  然而,越来越多的名人故居逐渐消声匿迹,仅存的一些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所谓的“保护性拆除”或“维修性拆除”是否有意义?既然已经拆除,又何来保护?复建,又有何意义?文物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一个复制品而已。归根结底,这还是文物的保护问题。那么文物该不该保护?所谓的“维修”或“保护”性拆除到底是为何?是拆除是保护,看完本专题,各位自己评断吧。  

文物保护法

视点聚焦

蒋介石重庆行营被“保护性拆除”(图)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声未了,近日有网友爆料重庆的蒋介石行营也被拆。当地文管部门回应称,这是“保护性拆除”,将在原址原貌复建行营。据悉,蒋介石重庆行营建于1935年,卢沟桥事变数月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在这里办公,蒋介石在重庆最早的官邸也设在此。图为2月15日,拆除中的蒋介石“重庆行营”……[详细]

国家文物局回应保护性拆除:没任何法律依据

  国家文物局网站16日刊发《中国文物报》的一则报道。报道称,最近,一些地方以“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等名目,拆毁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专家观点

冯忠华:城市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副司长冯忠华称,在未来20—30年我们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那么在这一段时间内,如果不高度的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立即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那么可能在20年,或者在30年之后我们将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度……[详细]

沈迟:中国城市发展应“把根留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沈迟20日表示,中国城市发展应关注旧城保护,“留住我们的根”。不过沈迟强调,并不是所有的旧城都不可以改造,不可以大拆大建,关键在于这一过程必须按照现有法律严格执行……[详细]

媒体评论

“维修”或“保护”性拆除所以引起公愤

  北京的“梁林故居”被拆除,正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重庆那里又拆了蒋介石抗战时期的“重庆行营”。让人开眼界的是,这两起完全可以归入野蛮的拆除行为,出发点都是“积极”的,前者是为了“维修”,后者是为了“保护”,因此诞生了不仅现时也许今后提起来也会被笑掉大牙的两个诡辩用语:“维修性拆除”和“保护性拆除”……[详细]

“保护性拆除”钻了制度空子

  近日,“维修性拆除”余音未了,“保护性拆除”再添波澜。公众反应强烈,源于文物保护所面对的沉痛现实。据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万余处,但其中约4.4万处已经消失……[详细]

莫让“保护性拆除”掩埋历史的记忆

  多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地城市建设也都“甩开大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老百姓在享受到发展建设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一些对城市原有印象的记忆也逐渐的被林立的高楼大厦所淹没。也许,个体的某些记忆消失不足关注……[详细]

故居“拆除游戏”凸显文保困境

  正如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指出的,所谓“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等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也违背了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查阅《文物保护法》就可知道,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详细]

“保护性拆除”何时停止

  如何制止“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学界和民间舆论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但为什么屡禁不止?原因大家都知道,无非是“以地生财”的经济模式在作怪,地方政府文保意识淡漠,不少地方文物部门在城市规划中没有否决权……[详细]

文物破坏事件

广州800年古村面临拆迁 部分明清宗祠被"保护性迁建"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广州市海珠区沥滘经济联社与珠光集团达成城中村改造协议,拟由珠光集团投资28.3亿美元对沥滘村进行整体改造。根据目前公示的规划,沥滘村改造后将形成40栋左右的高层回迁房。在即将到来的整体改造中,没有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面临拆除……[详细]

郑州文物保护单位被拆 文物部门称性质恶劣

  郑州国棉三厂的大门及办公楼属于苏式建筑,是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该办公楼的配楼被郑州一开发商拆除,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郑州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王景杰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开发商擅自拆除文物,性质恶劣,目前文物稽查大队已经展开调查,待事情明确后,将作进一步处理……[详细]

国外文物保护

聚焦国外文化遗产保护 手段不一态度坚决(图)

  当国内媒体纷纷报道梁思成与林徽因故居被拆毁的消息时,1月30日,包括《卫报》、《独立报》等在内的英国媒体却在为位于伦敦西部的一座中世纪大谷仓(右图)从地产商那里获得拯救而欢呼。本期主题聚焦英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同时介绍其他一些国家文物保护的做法……[详细]

俄罗斯莫斯科"全民总动员"保护历史古迹

  同北京一样,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也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市中心,坐落着众多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的文化古迹。而如今,作为俄罗斯政治经济中心的莫斯科提出了要发展称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口号。如何在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中寻求平衡成了莫斯科人热烈讨论的话题。那么莫斯科人又是如何做的呢……[详细]

拆后又重建?

北京将恢复6处建国后被拆毁古城地标

  左安门角楼、右安门角楼等这些建国后被拆毁的城楼旧址,将按照原来的建筑形制,建起新的标志性建筑,让人们能在地理上对于北京原有的“凸”字形城廓,形成一定的直观感知……[详细]

专题质量调查

□复古“地标建筑”,无关文化有何用处?□

  六十年前,北京为缓解交通压力大拆城楼、城墙,林徽因对时任领导吴晗说:“你们今天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北京新建的6个地标其实也是“假古董”,因为真正的文物已经随着当时的拆迁灰飞烟灭。历史不可以重来,但教训却就在眼前。建几个地标很容易,可我们能不能不再重复扒了再建这样的悲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