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预示汽车业的冬天
北京治堵新规发布次日的12月24日,沪深股市汽车板块普跌,并连累香港股市华晨暴跌7.52%,吉利汽跌6.03%。分析人士说,国内低端车制造商是受新规影响最大的,北京市可能有一半的低端车经销商将因此被迫关门。
治堵,并不只是北京的当务之急。人们的担心是,北京的治堵新规,只是一个开头,接下来将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其中。这预示着汽车的销量将大幅下滑。
同房地产业一样,汽车业也有诸多“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上游”的比如钢铁、钢铁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其他配套,其中有不少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下游”的如停车场、修理厂、汽车美容……北京“限购”新规对于汽车业的打击将不仅止于对于汽车业的打击。尽管目前尚难以确定打击的程度会有多大,但各种迹像显示,北京新规对于人们对汽车市场前景的信心已构成很大冲击。甚至还会影响到就业形势,最新报道说,自24日起,北京已有个别4S店给员工“放假”。
当然,维护汽车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发展,甚至“保障就业”,都不能构成反对限购的理由。也确实有一种观点认为,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道路拥堵,是到了必须放弃将汽车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时候了。但这种观点的一个最大误区,是把汽车业的巨大发展以及汽车日益走入家庭,与城市污染、城市拥堵建立起必然联系,并由此确定对策北京治堵新规正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其实正确的思路是,在保护汽车业发展以及提升市民的品质生活,与解决城市拥堵、污染之间,是可以二者兼得的那就是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家庭拥有汽车,另一方面通过征收拥堵费、单双号限行等手段调控汽车上路的数量。
“限购”不如“限行”
在征求意见阶段,北京治堵新规是包括征收拥堵费在内的。但最后发布的新规,这一条被去掉了,只是表示以后将“择机实施”。
对此经济学家薛兆丰评论道:“每当看到横七竖八、趴着不动的车龙,我就想救护车救火车要过怎么办。什么限行、摇号、改路的提议都不着边际,因为我们得解决的问题是‘现在就已经太堵了’。五分钟就能想明白,按时间路段收费行车停车,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办法;而公众、官员、贤达,则群策群力,想尽理由,持之以恒,否定这个办法。”
是的,“现在就已经太堵了”,而控制汽车数量的办法,顶多可以避免北京走向“更堵”。
而“公众、官员、贤达,则群策群力,想尽理由”,群起否定“拥堵费”在公众与贤达,是认为拥堵费只会加重穷人的负担,而对公车与富人不起作用;在政府与官员,则是出于对民意亦即公众与贤达上述声音的敬畏。
而支持这一方法的,则主要是经济学家。基于同一条经济学原理,此前茅于轼曾主张将专家号提价,张维迎主张将大学学费提高一倍,他们都将穷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归咎于专家号价格太低、学费太低。
但事实是现在西方一些国家,用征收拥堵费或有偿使用快速路等方式以解决城市拥堵,已成为一种普遍思维。美国一些城市推出“HOT”车道,这个车道是有偿的,因为收费导致这个车道上的车辆较少从而保证通畅。HOT车道的好处是,一些有急事要办的人可以选择HOT车道,另有一些不急的人可以选择其他车道,各得其所;美国一些HOT车道还对合乘车实行免费。
“穷人怎么办”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对此薛兆丰指出:“‘价高者得’的原则筛选出来的不是贫富,而是需求的大小。须知富人也有不肯出钱的时候,穷人也有很肯出的时候。”而且这种“价格面前机会均等”总要比你被剥夺了购买的权利要公平得多。
而“穷人怎么办”的问题未必不可以通过“价高者得”这一途径来解决比如政府的收费收入可以用于发展公共交通,上路汽车数量的减少也将有利于公共交通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