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22日为“世界无车日”,下周一,广州市将开展以“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为主题的“无车日”活动。市政府号召全体市民在活动当日尽量选择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9月20日《广州日报》)。“无车日”不独在广州,国内许多城市都作出了积极响应。
开展“无车日”到底有何意义?有车无车、车多车少,应该是无车日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检验标志。话虽如此,“无车日”也不能只盯着车。
今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主题是:人性化街道。问题的关键是,到底什么样的街道才可称为人性化街道?这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个人之见,在公共交通时代,所谓人性化最起码应该具备如下内涵:便捷的公交线路、方便民众乘坐公交、方便民众选择非汽车出行。这就要求城市街道在设计管理上显得更加以人为本,城市在规划上尽量给民众骑自行车和步行留一条绿色通道。
然而,在城市现代化的比拼中,有些城市给汽车、自行车划分了三六九等,这其中汽车的权利被放大,而自行车的权利则被挤压,甚至有些城市已经“骄傲”地宣布取消自行车道了。这一现实下,街道何来人性化?而看“无车日”担当重任的公共交通,又有多少城市敢和伦敦一样喊出“巴士就是我的私家车”的口号?
不顾现实,一味呼吁“无车日”,其实是在逃避城市管理者的责任,而且也无济于无车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不可否认,在街道乃至公交的人性化上,一些城市已经作出了改进,这其中既有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对街道规则的完善,也有对公车的限定。如广州就规定,“无车日”当天政府公务车九成要入库。然而,回头看“无车日”来到中国的这几年,除了活动当日有些宣传活动外,其余的时间,又能激起公众多大的兴趣?
通过“无车日”,我们完全可以改变政府与公众两个层面的认识,从而改变“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堵、空气越来越差、耗能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无车日别只盯着车,此时,或是我们反思“无车日”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