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于2008年7月通过了新一轮的“国土形成计划”。一个突出变化是将日本整个国土划分为10个广域圈[①分别为北海道、东北圈、北陆圈、首都圈、中部圈、近畿圈、关西圈、中国圈、九州圈和冲绳。],再由这10个圈编制其广域地方国土规划,以促进日本国土空间结构由点、线或轴、到面或圈的发展。从规划编制的原则和导向来看,日本的“国土形成计划”强调了由开发向利用、保全和维护的转变,由重视企业和产业开发向重视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规划减少数量控制指标,引入了制度建设的内容。韩国新一轮国土规划非常关注绿色增长和提升韩国在全球的竞争力。
二、注重加强区域协调的机制化建设
为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协调,日本和韩国都成立了区域协调机构。其中,日本的“关西广域联合”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央地关系等方面都有较突出的特点。
关西地区是日本西部的重要经济中心。其GDP占全日本的1/6以上,产业以光电子设备和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尖端技术产业为主,进出口总额占全日本进出口的五分之一。为了能够在世界性的地区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提高超越府县区域的广域圈的地区经营能力,使有效的地区战略得以实行,关西地方政府根据《日本地方自治法》于2008年发起设立了“关西广域联合”,该机构于2010年12月4日由总务相正式批准成立。这是日本全国第一个广域地方公共团体。参加关西广域联合的府县包括2府5县,即大阪府、京都府、兵库县、滋贺县、和歌山县、德岛县和鸟取县。
关西广域联合的主要工作包括广域防灾、广域观光和文化振兴、广域产业振兴、广域医疗、广域环境保护、执业资格认证、广域职员研修等涉及跨府县合作的八项内容。关西广域联合由广域联合议会、广域联合委员会与广域联合协议会组成,下设1个本部事务局和6个分部事务局。广域联合议会是决议机关,负责广域联合条例的制定修改、预算的制定以及决算的认定。广域联合议会的议员由各府县的县议会议员担任,人数为20名。广域联合委员会负责处理重要事项与确立基本方针,委员会成员由各府县的知事担任,设委员长和副委员长各1名、负责各分领域事务的委员若干名。广域联合协议会由居民代表、意见领袖、社会团体代表等55名社会成员组成,向广域联合委员会提出关于广域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关西广域联合的经费由各府县政府分担,2011年度的预算为5.6亿日元。
日本关西广域联合组织架构图
关西广域联合从原本以救护医疗和防灾等跨府县合作的地方公共团体,发展为现在以区域事务协调与合作为主要目标的机构,未来关西广域联合还要成为“引导地方分权改革的广域行政自治体”:增加从府县向关西广域联合转移的事务以及从中央政府移交下来的事务,进而引进国家派驻机构,使关西独立自主的地区力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加深关西与中部地区、四国地区等邻接地区的经济协作;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在日本国内,关于对广域联合问题的认识分为了两派。多数企业出于加快要素区域间流动的考虑,支持广域联合;但这一旨在构筑分权型社会的制度也冲击了日本中央政府和都道府县的道州制度,受到日本中央政府职能部门的反对。未来这一区域协调机构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三、动态调整中央地方间关系
中央地方间关系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日本和韩国的政体不同,但最近都出现了地方向中央要求适度分权的呼声。出现这种呼声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地方经济社会活动日趋复杂,中央政府在诸多事务上不具有信息优势,需要更多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第二,地方经济实力增强使地方尤其是经济实力居于前列的地区要求有更多的话语权,例如韩国的首尔市就曾表示希望赋予更多处理地方事务的权力。第三,随着区域合作尤其是跨省级(县、道)行政区合作的增多,人们希望中央政府下放更多的权力。例如日本中部圈、关西圈的合作以及韩国大首尔地区的合作,都出现了希望将中央派驻机构的相应权力转移给区域合作机构的诉求。第四,日本大地震使人们认识到,为了分散风险,防止行政职能和经济活动过度集中在首都地区,有必要将首都部分职能分散到其他地区。
四、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城市群的健康发展
日本和韩国都是城市群较为发达和较为成熟的国家,日本有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城市群,韩国有首尔城市群。城市群的发展促进了日韩的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导致经济和人口过度集中,地区差异较大,交通较为拥挤。为避免大城市过度拥挤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日本和韩国均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城市群的健康发展。
1.对发展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其目的是适当控制人口集中和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主要措施是对空间进行分区。例如韩国的首尔将大城市区划分为拥挤缓解区、环境保护区和增长管理区,实行分区空间管制和引导:拥挤缓解区要向外疏散功能和人口,增长管理区要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过快扩张,环境保护区要保护好绿地和水源。
2.进行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韩国在大首尔区修筑了多条连接首尔与仁川、首尔与京畿道的高速公路、地铁和城郊铁路,在城市群范围内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以舒缓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