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自愿转户做城市人,这是一项巨大的民心工程,更是一项体现民权的制度。”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认为,除此之外,青壮年在城市落户,也让城市更充满活力,而那些留在农村的居民,则会享有更多生产资料,实现增收目标。转户农民,不仅拥有城市户口,还可通过退地获得财富,进城后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社会保障。这样,城市人口结构得到优化,“让劳动者真正享有尊严。”
做好农民进城的社会保障
叶明2003年从重庆长寿区云集镇先锋村只身来到主城,在沙坪坝区打工赚钱,随后又将儿子和女儿接到城里。经过多年打拼,他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在城里生活了7年,但户口却一直在农村。”叶明告诉记者,他买房后曾多次到派出所申请转成城镇户口,但因学历较低,达不到转户标准。
“终于等到户口改革这一天。”叶明说。8月26日下午3点,记者同老叶和家人来到重庆石井坡派出所,在“农转城”户口集中办理窗口,递交转户申请。10分钟后,派出所户籍民警就完成对叶明的户籍转移审批,两个孩子也一并转成了城市户口。“现在,孩子读书就不用多缴上万元借读费了!”叶明感慨。
据了解,重庆市户籍改革进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0~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两年内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29%上升到37%,实现转户人口在主城、区县城、小城镇三级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二是2012~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万~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主城区集聚城镇居民1000万人,区县城集聚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集聚城镇居民300万人,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当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后,城市管理者应向这些转户农民提供住房及丰富的公共服务资源,还要有干净整洁的市容卫生环境和安全和谐的社会治安状况,同时要有能力让城市资源和福利均等降临在每个公民身上,这才是户籍改革应有之义。”重庆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蒲勇健说,农民工进城落户,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重庆市的制度设计就是要让进城落户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五件衣服”。同时户改还设计了3年过渡期,农民从农村出来仍有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三件衣服”。这是一大创新,主要是保护农民基本权益,防止出现“裸身”出村。为此,重庆建立了退地补偿机制,允许多种方式退地,消除农民转户后顾之忧,避免把转户农民推向无地、无房、无业的“三无”行列。
“人老了,进了城,住房和养老怎么办?”58岁的江津农户谭先强告诉记者,最关心自己进城后怎么生活,能否住进公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