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户籍制度颇多争议。一些城市曾先后进行改革尝试,但多因复杂性而搁浅。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把户籍制度改革列为2010年九大重点改革任务之一。
最近,作为全国城乡统筹试验区的重庆市率先提出,通过10年时间将1000万农民变成市民。此举被称为中国户籍改革的真正破冰之旅。本报今日推出专题报道,聚焦重庆户籍改革问题,只是希望各界对户籍改革给予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户籍改革之路走得更快更顺。
8月1日,重庆市开始受理农村居民转户申请,截至8月26日,已有3.6万余名农村居民转为城镇户口,整户转户7300余户。记者连日调查发现,仍有不少农村居民对转户心存疑虑,担心进城后生活无依。这场户籍改革背后,将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突破城乡二元体制
8月26日,重庆市江津区双福新区怡云村1组的彭光明拿到了盼望已久的“城镇居民户口簿”,全家五口人从此成了城里人。“我从1992年18岁时就开始当农民工,现在终于可以把‘农民’二字去掉了。我是一名真正的城镇居民了。”
“我们厂里有六七百个工人,其中农民工有400多个。”江津电力线路构件厂总经理常娟告诉记者,这400多农民工的热情很高,若他们都转成市民,公司每年社保支出将增加30多万元。
“我们因为身份的转变,在参加养老和医疗等方面,会增加企业支出,企业会不会不要我们?”对于农民工的担忧,常娟表示,虽然每年多支出30多万元,但企业实际获效更多,也体现了全社会大力提倡的有尊严劳动,同工同酬、平等待遇。
据了解,户改半月,江津已转329户,排全市第一。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确立于上世纪50年代末,一开始就建立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到上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城市化进程加速,一些大都市和中等城市及二线城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割裂带来的迁徙不便、遭遇不公等弊端日益彰显。快速城市化和僵化的户籍体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2010年达3.33∶1,落差幅度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尼系数在0.3左右,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0.42,2010年达0.48.由于目前缺乏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充分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教育投入的价值并未充分体现,而户籍、出身、企业身份等差别,已成为收入差距拉大的推手。有调查显示,北京等地黑市为应届毕业生“代办户口”价码已涨到10万元以上,而帮大学生进入“国字号”大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中间“好处费”已一路飙升。
在现行户籍区分中,两种不同户籍背后,其实是不同的利益分配。有专家做过计算,二者大概有14至15个方面存在不同待遇,涵盖上学、买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参军等。从这种意义来看,重庆户籍改革远不是改变一个户口的问题,而是在缩小城乡差距上的有益探索,解决公平正义上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