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个通病: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究其症结,一个重要因素是割断当地城市的历史,不问当地人民的心理。以东阳而言,东阳是浙江省政府正式命名的“建筑之乡”。但令人遗憾的是,东阳城市的品位不高,象样的建筑寥寥无几。对世人而言,我们的“建筑之乡”是“听得到,却看不到”。当然,不可否认这几年我们的城市形象有了很大改观。市府及有关部门也曾不惜花巨资请名校名院的专家来规划。但我们项目小,相应的他们得到的回报也小;我们地方小,相应的在他们心目中不可能象杭州、上海、北京那样有份量,这可以理解。在东阳即使做出了个精品,在全国又有多大影响呢。然而来的说不定是他们那里的末流专家,比我们的土专家好不了多少。这正如浙江最差的学生也可能比不上东阳中学最好的学生一样。我们与其舍近求远,还不如学学义乌。有人说,城市的魄力首先在于街道。街道是一个城市风土人情展示最充分的地方。某座建筑、某条街道,当我们确实设计不出那个水平的时候,克隆一个也无妨。
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人,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发展而发展。经济的发展能力有力地推动城市的建设。然而,城市建设的目的应该为了人,就是说为了给人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安居”才能“乐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城市,不断提高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既然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那么,在城市建设中,对某一个古建筑的“去”,还是“留”,就要问问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老百姓了。一般来说,大多数群众都认为不要“留”的古建筑,我们就没有必要“留”了。而在民心中很“重”的古建筑,我们就有义务把它保护好,通过周围建筑物的衔接与过渡,环境的点缀和美化,使它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融合于整座城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