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遗址的目的是留下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后人亲眼目睹那历史上的“现状”,遗迹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实感。所以在新雷峰塔底层,建造一个能保护遗迹,又能展示遗迹的遗迹博物馆,是起到了一种很重要的补偿的作用,也是修旧如旧的一份体现。像湖滨的淞沪抗战纪念雕塑的恢复,也是一种修旧如旧的体现,至于把陈英士铜雕放到孤山后,似乎有点不三不四。如果原有的铜雕还在的话,那么修旧如旧放到原来湖滨的位置也是应该的。那是历史,并且在我的印象中,浙江的历史铜雕中,它是一流的艺术铜雕。
(三)对修复中山中路步行街的一些建议
如今正在进行复建的中山中路步行街规划,许多民国时期的西式墙面及门饰都已进行了修复,基本上做到修旧如旧。我想原来位置上的一些商用文字和年号,都应尽可能保留。查考这些年号有1918、1923等,而“种德堂”、“庆余堂”等中式店铺都是清朝末年就已经创办的老店,这是一个历史定位。也就是这里多数有标志意义的建筑是在1900年至1925年左右的产物,所以与这一时段的“旧气”不协调的房子均有待改造。改造成什么样子,请专家们审查,我想十多层高的新建筑放到这条街面上无论如何是不协调的,放到街后还是可以的考虑的。
现存的西式门洞,有高有低,如果考虑现代商业活动,必须增高增大,但千万别随便改动门面门洞。扩容、增加采光只能在门内门后去进行。当然要加固且防火,给水排水,通风燃气照明等都应现代化。那些中式石库门、界碑完好的砖木结构房,门面也不能大动,而内部木结构可以考虑加固,使其起到近于装饰性的效果。总之这些地方要因地制宜,变成老式旅馆或经营工作室是可以考虑的,修旧如旧利于经商是准则。
路灯路面应体现旧气,石材要牢一点,色调深一点,设计上要便于更换修补,风格不能老变来变去,至少五十年不变吧!希望这一地段的建筑风情——立体交响乐始终是一个旋律,它古朴、别致、优雅、闲适。
作为一种商业环境的定位,我想是重展一个老杭州商业的老窗口,是为了开发旅游而复建,是为了保护老建筑而复建。所以杭州老字号在此频频出现很要紧,街道应相对宽畅,要使游人步行方便,避免拥挤。树荫下最好有木椅,或者石砌花坛的边上能坐人。至于叫卖声声灯红酒绿应远离街面,酒徒赌徒无需在此寻欢作乐,甚而使他们无乐可寻才对。游人一走到这条街,很容易联想到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似乎回到了一个人口尚未膨胀的年代。这很重要。人一拥挤再加上叫卖声声,什么雅兴都没了。若追求狂欢色彩,何不去宋城什么的地方,天天都有泼水节,对吗?
以上设想近于梦幻又十分天真。实现它真有点难。只有政府、工程、管理几方面联手协力,强调共识并深入研究规划,估计需用七年的时间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