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前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
中国减排目标一公布,马上受到国际社会一片赞扬声。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称赞中国的举措“非常重要”“非常积极”。
国际能源署还表示,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意味着中国将承担世界所需减排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但这些令人为之一震的数字究竟说明了什么,中国为这个减排目标是否要付出重大的经济代价?
减排帐单
也许是为了增加承诺的力度,也许是为了向美国这个“后进生”施加压力,中国媒体随即纷纷登出“中国减排帐单”。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中国气候谈判代表邹骥表示,如果中国在2020年时要达到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45%的目标,则今后10年每年需要为此新增投资300亿美元,这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每年要承担64美元。
而如果把新的承诺将造成的潜在宏观经济损失,特定行业的失业以及提高贫困和弱视群体的生存成本计算在内,中国需要付出的代价将更大。
还有报道引述邹骥的话说,“假如我是发改委主任,假如我能做这个主,我不会答应把目标顶那么高。”“中国人是需要勒紧裤腰带才能完成这个目标的”。
另一种解读
不过,对于中国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项目主任麦克尔·列维却有另一番解读。
他在一份评估中国二氧化碳减排承诺的报告中说,中国的减排承诺实际上只是反映了最近几年政策实施的延续,并不代表政府将作出新的努力。 也就是说减排承诺实质上没有什么新意,令人失望。
报告列举了美国能源信息署今年5月发表的《2009国际能源展望》和国际能源署11月发表的《2009世界能源展望》,两项关于GDP增速和碳减排的预测分别得出了中国2005到2020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会减少46%和40%的预测。
报告还举出了中国自己的一项研究,中国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在2005到2020年间,碳排放强度将降低44%,同前面两个结果一致。
换句话说,中国的减排目标,只要延续目前的政策就可以达到。
“聪明的承诺”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金融管理教授孙来祥将中国宣布的减排目标称为“聪明的承诺”。
孙来祥对BBC表示,这是一个很聪明的承诺。因为这并不需要中国额外做很多。
中国在过去20年,每元人民币GDP能耗含量的递减速度也差不多10年能够减少40%到50%。按照能耗在单位GDP的减量这个趋势来推断,中国能达到承诺的目标。也就是说,中国政府的减排承诺,同它的能源政策,同它提高经济效率的政策是一致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45%的减排数字本身并不是很大。当然,普通老百姓一般会以为,从现状减45%,是个很大的数。但实际上这是10年技术进步的积累。
经济代价
当然,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的减排努力不重要。也不意味达到这一目标会一帆风顺。
中国政府近年陆续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减排政策。仅仅延续目前的政策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中国媒体援引一位气候谈判专家的话说“为达到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关停5000万千瓦的小火电,头三年已经关停了3000多万千瓦,这一经造成数十万人失业”。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孙来祥教授表示,如果这一承诺中国真的强力推行的话,那么在一些低端产品,低劳动附加价值,能源消耗大的行业里,很多工人就会失业。
现在已经有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觉得在中国的成本高起来了。因此曾大量吸引农民工的很多工厂今年年初已经或关门迁走,解雇了许多工人。
此外,对老百姓来说,水电煤气费会增加。交通费会增加。使用清洁能源导致能源成本增加。一些消费品的价格也会上涨。
然而减排承诺造成的这种变化将是整个经济经过技术水平提高以后发生的产业调整。孙来祥教授说,这对整个社会的好处要远远超过付出的代价。
中国过去整个社会强调经济增长。但在环境和社会投资方面大大滞后。如果现在有这样一个外部驱动力,将促成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朝良性,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那样,中国就有可能真正实现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家的预言:中国的减排承诺将是“一石击三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能源安全和能源基础设施,同时把自己提升到“绿色产业”领军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