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全球热播的电影纪录片《在海里飞翔》,揭示了一个环境事实:海龟这种两亿年前当恐龙灭亡时都能存活下来的生物,现在却濒临绝种。原因就在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威胁
按照人类现在的情形,2030年,海平面将上升30cm,珠三角可能有1153km2土地被淹没,受威胁最大的有广州市区、珠海市和佛山市,经济损失约560亿元;而在无防海潮设施情况下,淹没面积可达5545.69 km2,范围扩至中山、东莞等。最近公布的《广东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了这一点。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广东省气候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首席研究员、中国气象局灾害评估专家杜尧东博士接受CBN采访时表示,这份报告发人深省,凸显了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危害。
2008年广东海平面比2007年上升44mm,为各省之最。当年全省GDP为35696.46亿元,珠三角占比超过80%。而珠三角绝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不到1m,其中有1/4的土地在珠江基准面高程0.4m以下,大约有13%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
尽管没有科学数据显示海平面上升对GDP的比值影响。但毋庸置疑的是,如同全球其他临海国家,我国的人口和经济也相对集中在沿海城市,些微的海平面上升,将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八年前,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决定举国迁往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计划放弃自己家园的国家。去年,马尔代夫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政府计划每年动用数十亿美元的旅游收益为38万国民购买新家园。还有“水上之城”威尼斯,多次被从汪洋中抢回,又多次被海水淹没。
再以长三角为例,国家海洋局研究发现在有防潮设施的情况下,海平面上升650mm,长三角富庶的多数城市包括上海,经济损失可达2372亿元,受灾人口2349万。上海海平面在过去30年已经上升115mm,预计2050年还将较1990年上升700mm。
我国从2000年开始发布海平面公报,不断刷新的数据表明,海平面上升速度在加快,而且高于全球。我国沿海海平面在过去30年上升了90mm,平面速率为2.6mm/年,高于全球的1.8mm/年;2008年还创下近十年最高,预计未来30年将再上升130mm;具体是南部升幅高于北部,长三角、珠三角、黄河三角洲和天津沿岸,是影响的主要脆弱区。
海平面上升除直接淹没土地外,还将加剧风暴潮等极端天气事件,加速咸潮发生和土壤盐渍化,并进而影响沿海农林渔业以及城市供水系统,海岸侵蚀、海水入侵还破坏了海岸带生态……这些海洋灾害难以短期恢复,将长远地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
“海平面上升有极地冰盖融化、大陆冰川融化,以及海水热膨胀等多种因素,以前人们认为海洋变暖是主因,但现在是全球变暖导致的陆地冰融化。而全球变暖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其中二氧化碳‘贡献’了至少63%的增温效应。”杜尧东说。
“就像一杯放了冰的水,如果冰在水里,融化并不会使水体积增加;但如果冰在水上,它的融化就使水面升高并溢出杯子。”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形象地演示了陆地冰融化对海平面的影响。
极端天气之害
而南海和西太平洋是热带气旋的高发区,全球平均每年生成的82个中有28个在这里。一些热带气旋生成于海洋,也消失于海洋,但一些在东南亚地区登陆,其中7到10个乃至更多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
最近一次热带气旋造成的灾害事件,是8月登陆台湾和福建的“莫拉克”,造成大陆闽浙赣皖苏1352万人受灾,1.4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14.5亿元;台湾方面死亡116人,经济损失100多亿新台币。
虽然目前还未能明确气候变暖对台风生成数目和登陆个数的影响,但能肯定的是,气候变暖使海温升高,水分蒸发增加,水蒸气凝结放出的热量给台风提供了更多能量,而且热带气旋能强烈搅动海面,形成的风暴潮与推高的海面相互叠加,往往使风力更强,海平面异常升高,临海区域潮水暴涨。它们甚者冲过堤坝,吞噬码头、工厂、城镇和村庄。
“风暴浪潮对海岸和高潮滩的冲刷极其严重,一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侵蚀结果往往超过正常潮汛下整个季节的变化,其中一些突出后果在以后若干年仍会显示它的影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雷刚指出。
从我国各省份登陆的热带气旋看,广东以36%高居“榜首”,其次是台湾30.7%、浙江12%、海南12%、福建6.7%。最近十年,广东沿海遭受强风暴潮影响的频率增加了1.5倍。
“虽然人员伤亡在减少,但随着经济发展和资产密集度的增加,经济损失的绝对值在增加,由上世纪50年代平均一次数亿元,到目前平均一次约80亿元。”杜尧东说。他还警告说,海平面的升高会抬升风暴潮位,对一些重要工程如大亚湾核电站、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海堤等的影响不可低估。
随着未来气温和海平面的持续上升,气候变化对华南沿海产业规划、海洋经济开发、重大项目布局、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日益严重。
“表面看起来,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个数在减少,但中心气压更低、威力更大,登陆时间提前,路径也复杂了。”杜尧东说,“就像南方有雨季,人们以为每年降水量都差不多,广东不缺水,但实际上水量不均,要么干旱成灾,要么雨水涝灾;也像暖冬寒害,要么更暖,要么更冷。”
极端天气在增多,也许可以从去年广东发生的自然灾害中窥见一斑。先是一二月份历史罕见的冰雪冻灾,大批热带鱼和香蕉、龙眼冻死,树木摧折,电网断电,直接经济损失166亿多元;接着是五六月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龙舟水”(南方端午节前后出现的大而集中的降水),平均降雨量626毫米,比常年同期多一倍,造成3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4.5亿元;再后是9月份台风“黑格比”登陆,造成22人死亡65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4亿元……
暴雨洪涝平均每年使广东近40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同时,区域性、季节性的干旱又导致咸潮、粮食减产、饮水困难等,甚至一度有广州市100多座大小水库停止发电用水,从化、番禺、英德等地30多公顷成片山林被大火烧毁。
生态失衡
海平面加速上升,对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有的红树林和造礁珊瑚,及其后的海岸堤防,也都面临着威胁。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乔民说:“红树林和珊瑚礁共同构成华南最广泛的生物海岸,也是对海平面变化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
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的美誉。海陆相连的潮滩盐土中,鲜有其他植物立足,但有着红褐色的树皮和木材、绿色革质叶子的红树却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构成一道抗风防浪的保护带。涨潮时,它们被海水淹没,或者仅仅露出绿色的树冠,仿佛在海面上撑起一片绿伞。潮水退去,又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红树林有着奇妙的“胎生现象”和复杂的地面地下两种根系,它的种子在还没离开母体时就已孕育成胚轴,出生后几个小时就能扎出新植株,甚至能随风飘过海洋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它强大的生命力还表现在,被淹时用呼吸根伸出水面呼吸,平时尤其大潮时,地下的支柱根能极力抓取淤泥形成沉积地,其丰厚的凋落物供应泥炭和淤泥中的有机质,为鱼虾蟹和候鸟提供栖息、觅食之所。
因此当红树林的潮滩沉积速率≥海平面上升速率时,红树林生长带就能保持稳定甚至向海推进,一年能淤积潮滩几毫米或几厘米,还能抵消海平面上升增加浸淹强度的负面影响。
但红树林又对生长环境十分敏感,受潮汐浸淹频率、波浪能量、温度、盐度和沉积物等影响,一旦海平面上升侵蚀了潮滩盐土环境,或者其促淤的速度慢于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红树林就会向陆迁移,变得渐低渐疏。当后方有陡崖或海堤时,无路可退的红树林湿地资源就会消失。
过去25年中,加勒比海一带的红树林退化率达42%,历史上我国红树林面积曾达25万公顷,但经过人为砍伐和退化等原因,目前仅存2万多公顷,不到世界红树林总面积的1%。即便在主要分布区海南、广西和广东,占相应海岸滩涂总面积不足一成。
张乔民预计,随着海平面上升速率的进一步加大,到2030年,红树林的促淤速度就会跑输。届时红树林构建的海岸生态将由净收入转为净损失,趋于脆弱,海水也将向陆地侵蚀,岸线被迫内移。
珊瑚礁也存在类似问题。珊瑚礁有“海底热带雨林”之称,它生长在浅海区即红树林和深海之间。
澳大利亚资深科学家Ove Hoegh2Guldberg预测,到2050年很多地方热带海域的水温每年中将有多次达到1998年那样的高温。研究海洋的人士都不会忘记,1998年爆发的全球性空前严重的珊瑚礁白化死亡事件,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有16%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这种损失超过历年人类活动造成的损失总和。至今仍有约一半珊瑚礁未得到恢复。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预计,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上升1.1~6.4℃,海平面将上升18mm~59mm。届时依赖珊瑚礁生存的超过1/4的已知海洋鱼类就会因失去食物来源和产卵、孵化、避难的场所,走向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