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气候谈判仍持消极态度
要点:要对转让先进能源技术设置障碍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积极推动国会通过立法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做出中长期规划,但是这一立法进程远落后于预期。当前,作为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表现消极,致使哥本哈根大会达成全面气候协定的前景不乐观。
美国在前总统布什时期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令国际社会备感失望,因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持消极态度,美国一直成为被抨击的对象。
在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展现了比较积极的立场。在今年9月下旬对联大发表的首次讲话中,奥巴马承认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并认为气候变化只能靠人类自身去解决。奥巴马坦承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造成的,发达国家有义务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起带头作用。美国将通过投资清洁能源、提高能效以及减少排放等实现减排目标。
根据美国众议院6月底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又称气候法案),美国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到2050年减少83%。法案还引入了名为“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推动美国国内形成碳交易市场。
在参议院民主党人9月底公布的气候法案中,以2005年为基础,将2020年和2050年的减排目标分别设定为20%和80%,将短期减排目标设定得更高。但分析人士认为,此法案过关的难度很大。
11月3日,美欧首脑会议发表的共同宣言表明,美国希望实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0%的目标。
目前,美国的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企业间的商业交易是技术转让的主要渠道。美国政府认为,企业间的技术转让涉及商业利益和知识产权,因此要遵循市场规则,努力达到共赢。为此,美国政府对推进技术转让一直不太积极,有时甚至对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清洁能源技术设置障碍。美国众议院6月份还通过一项决议,声称要制定政策防止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削弱美国在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
日本:减排目标引发国内争论
要点:担心减排目标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
日本民主党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态度较为积极,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后不久便提出了“减排25%”的目标。但此举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论,经济界对“减排25%”抵触情绪严重,这一目标能否细化落实仍有待观察。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鸠山政府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帮助和技术转让则态度积极。
此前的自民党时代,福田内阁虽然提出了2050年比2005年减排60%至80%的长期目标,但未就2020年中期目标表态。麻生内阁迟至今年6月才表明2020年比2005年减排15%的中期目标。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这一减排目标过于消极。
鸠山当选日本首相后,于9月下旬宣布了2020年比1990年减排25%的中期目标,并在西方媒体中获得好评。
尽管鸠山在表态中为日本留下余地,强调上述减排目标的前提是必须构筑一个包括世界上所有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在内的公平有效的国际框架。但是,这一目标仍在日本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日本经济界主要担心过高的减排目标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钢铁、电力、石油等方面。目前,日本经团联等经济组织以及部分大企业负责人纷纷公开要求政府重新考虑这一目标,不少企业负责人声称“减排25%”的目标将会进一步导致日本产业空心化和失业增加。根据麻生内阁时代的测算,即使8%的减排目标,也将使日本实际G D P年均下降0.6%,失业率增加0.2%个百分点,家庭年均负担增加7.7万日元;如果以25%为目标,日本失业率将增加1.3个百分点,家庭负担则会增加36万日元。在反对势力的要求下,鸠山内阁已于10月底决定重新测算25%的减排目标对家庭负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