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发达国家已经纷纷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来,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包括宣布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建设智能电网、投资新能源等一系列措施;英国通过颁布“气候变化法案”,启动“绿色振兴计划”,公布“碳预算”等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从目标制订到科研投入、机制建设、标准与立法、项目投资,都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两型社会”。这与低碳经济在实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实现科学发展、低碳发展的强烈意愿。
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着的成果。
但中国减排的压力也不容小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GDP需要保持持续的增长,而且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控制的难度大,外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当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着自身减排空间比较大、减排成本比较低、技术合作潜力比较大的潜在优势。
在强化低碳政策的情景下,考虑到我国的GDP增长、发展阶段、科技水平、资源禀赋、国际合作等综合因素,我国碳排放有可能于2030-2035年达到峰值,在经过10年之后将处于一个平稳发展期,2050年达到大幅度减排,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促进全球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