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了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展开。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热情高涨,纷纷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构想和举措。但是受制于机制、技术、融资等瓶颈问题,至今,低碳城市建设仍处于炒概念阶段。日前,刚刚成立的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低碳城市工作组希望为建设低碳城市建立一个集培训、规划、实施方案设计、项目管理咨询、融资等环节为一体的全流程服务平台。据了解,这个平台将通过研究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模式、规划和发展路径,积极推动先进低碳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各领域的深入应用,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一套因地制宜的方案。业内专家表示,低碳城市建设应着力从系统性、专业性和全局性综合评价,实现低碳城市从概念化走向实质。
低碳城市建设有“大跃进”趋势
近年来,城市盲目扩大,大搞“政绩工程”,“奢侈消费”不断升级。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向低碳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需求,诸多城市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值得警惕的是,“低碳城市”建设正有演变为一场“大跃进”的趋势。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上百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口号,一些业内专家对于目前热情高涨的低碳城市建设表现出担忧:城市在推进低碳建设过程中一味赶时髦、贴标签,这是对低碳理念的误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低碳城市工作组组长许冀介绍说,从发展思路看,有几个问题较为突出:一是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科学考量存在难度。二是一些城市的决策者对“碳减排”背后的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缺乏对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没有准确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安排。三是政府投入不够,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四是未能在全社会培育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
在我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可以量化的低碳创建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偏狭现象。很多城市一提到发展低能耗产业就去搞太阳能和风电等产业,没有理顺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导致产能过剩的假象。在绿色建筑方面,流行搞密闭保温窗户和中央空调,本来通风条件很好的地区,可以通过自然通风解决的问题,现在反而增加了室内调温的耗能。还有一些入住率不高的住宅和写字楼,只要有一户需要开空调就整栋楼运行空调。
“建设低碳城市不是搞运动,不存在一个千篇一律的建设和发展模式,各地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许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