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 >>耕地保护 >>
 
节约集约用地是严守耕地底线惟一途径

时间:2007-07-1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节约集约用地是严守耕地底线惟一途径

节约集约用地是严守耕地底线惟一途径

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资料图片)

18亿亩耕地到底能不能保得住,怎么保住,必须要算细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金明指出,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一是建设占用,二是生态退耕,三是农业结构调整,还有一个就是灾毁。而增加无非就是开发整理和复垦。按照法律规定,建设占用耕地要占一补一,这一点做到了,耕地总量就不会因为建设占用而减少。从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看,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才是建设占用。


   
对生态退耕,规划专家郑振源说:1996年到2005年,生态退耕平均一年退1100多万亩,占了耕地减少的60%。根据调查,西部大于15度以上需要退耕的土地是9700多万亩,事实上1996年到2005年已经退了近1亿亩,意味着该退的都退完了。但是实地调查发现,陡坡耕地还是不少,原因在哪里?这表明已经退的1亿亩里面有的是基本农田,也就是一些地方把不该退的退了,该退的没有退下来。


   
对此,专家建议,既然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大头,在编制规划的时候,就应把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能到什么程度,建设用地大概是什么水平等用数据清清楚楚地摆出来,生态退耕该退多少,就可以进一步统筹考虑。


   
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供需平衡的思路,陆大道指出,传统的土地供给方式是各地要GDP,要城市化,就给他土地,这样计划式的供给永远也不够,也难以为继。能不能换一个角度考虑,做成一个政策引导性的规划?

 


   
在他看来,如果是政策引导性规划就要分析各个地区、各个省的实际情况,包括各省目前的土地供需动态,还有多大潜力,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前景如何等等,来确定土地供给的价格、机制和程序。通过对各个地区提出不同的政策,使用地门槛高起来,土地利用合理起来。


    “
为什么不能规定,如果是城镇综合占地,达到人均70平方米(日本东京人均60平方米,香港是40平方米),就不批地了,陆大道建议采用这些指标来控制地方官员,不要害怕这样做地方就发展不了,其实很多地方都有低效利用的城市空间,能够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胡存智提出,对于土地的功能也要重新认识。比如同一块地,既可以是耕地,也可以视为绿地,是有多重功能的。城市周边的水稻田并不仅是生产粮食,对生态保护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他认为今后在规划中可能要研究考虑土地的多重功能,以解决高度尖锐的人地矛盾。


   
人们一直说耕地资源后备区,建设用地能不能有后备区?张凤荣认为,将来建设必须要占的地还得给,规划应该提供一些能够去的区域,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选址的问题。以前我们做规划就是划基本农田,这次修编也可以划工业园区,划城镇区域,就在建设用地后备资源里面划。当前应在评价的基础上确定这些区域来。


   
实际上,国土部门正在考虑,将未利用地作为将来建设用地的新空间。国外很多城市建在山坡上,而我国的城市建设往往是先占了好地,再拿钱把未利用地开发成质量较差的耕地。与其占了耕地再去补,为什么不在未利用地上搞建设?我国未利用地数量很大,特别是沿海地区有大片的未利用地,其中相当一部分完全可以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有步骤地开发用来搞建设。

 


   
保住18亿亩耕地,这个压力不仅在中央政府、国土资源部,更主要的责任应在地方政府。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有关人员指出,《土地管理法》明确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责任是在省里,各省保证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所以,这就有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如何划清的问题,不是国土资源部煞费苦心地要保18亿亩耕地,而是地方政府本身就有这个责任。


   
重要的问题是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划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家彬认为,土地管理中的很多问题都出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责权划分不清。说土地是国家所有,具体的所有权怎么体现,哪一级政府都觉得有权来行使,哪一个部门都觉得有权行使,但是在利益分配责任上,却相当模糊。


节约集约用地是惟一途径


    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惟一途径。


   
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土地利用中,存在20%30%的水分(也就是土地利用粗放和浪费的比例)


   
郑振源指出,造成土地利用粗放和浪费的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竞争性的招商引资和分灶吃饭的财政制度以及低价征地,高价出让,以地生财的模式,最根本的是低成本的土地供给。

 

    “要把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压下来,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郑振源认为,多要地就得多花钱,要好地就得花更多的钱,这样大家就会主动考虑如何节约用地,才能促使用地单位节约用地。不进行市场化改革,达不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只有市场化才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国土资源部有关业务司负责人指出,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真正起作用的是价值规律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其他的都是权宜之计。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维提出,应该关注建设用地再利用的周期,很多建设用地是可以再利用的,但不同土地的再利用周期和强度不一样。他认为,应该将盘活存量和新增占地的成本进行比对。北京已经作过这样的分析,将一个工厂存量土地的置换,与在厂子周边征用农用地的补偿成本进行对比,我们算过,有可能搬一个厂子成本更低。


   
保住18亿亩耕地必须建立利益机制,应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不只是政府的积极性。有专家提出,修编规划在考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要考虑提出相应的政策。例如,基本农田为什么地方政府不愿意划?老百姓也不愿意划?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也有道理,把耕地划成基本农田,然后就有了各种限制,不许种果树,不让盖房子,但却没有什么好处。权利和义务是相等的,规划不能只是强调限制。
  
   
北京大学教授林坚提出,要尽快树立资源资产并重的观念。他认为,对土地本身来说,其资产的属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 物权法通过以后,如何衡量和量化土地本身的资产属性,并将它纳入整个已有的资源保护体系中去,是这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有别于其他规划的地方。

 

    城市发展是建设占用耕地的最主要因素,一位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的专家介绍,建设部曾经设了标准,城市人均用地有一个从6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的幅度,分了四档。如果现状是人均用地60平方米,在新编规划时只能在这个幅度里面提高,最多提到人均75平方米;如果现状是76平方米到78平方米,顶多提到90平方米。问题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这一标准变成人均用地100平方米了。这个标准既不符合土地资源保护的要求,也不符合城镇发展实际。


   
陆大道指出,目前各地做规划愿意参照的指标多是土地资源比较多的国家的指标,密度低,绿地大,环境好,生活质量好,似乎这才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准。


    “
对集体建设用地,放之过宽,没有具体的标准,这次在规划修编中应该明确提出来。比如说农村的居住点的升级改造,虽然不进城市,也得有一个标准。有专家指出,还有产业用地,没有标准更是无从监管


   
此外,陈百明指出,集约用地在规划修编里面究竟如何体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是多少,如何衡量?需要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指标是不一样的。


   
陆大道建议,要用具体行业的控制指标来支撑各省总的用地指标。比如说,修高速公路要论证。这个省的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多少了,运量达到多少了。没有达到运量的,就不应该再批建高速公路。

    对地方来说,解决尖锐的用地矛盾,也只有节约集约用地这一条途径,胡存智明确表示,各地如果有更高的发展需求只能通过集约用地解决,这是全国一盘棋的考虑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节约集约用地是严守耕地底线惟一途径 的资料
·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2012-09-21]
·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2012-09-19]
· 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 [2012-03-22]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办法的通知 [2012-02-27]
· 合肥靠实力成为全国唯一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 [2008-12-17]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