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政府救市的两条新闻行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讨论。
一是,据香港某媒体报道,深圳市长许宗衡近日表示,深圳房地产的情况是安全的,深圳楼市应该遵行自己的规律去发展,相信深圳楼市会随着中央的政策调整,回复理性状态。香港媒体认为该新闻一举打破了近一个多月以来业内关于深圳政府救市政策的种种猜测。
另外一则消息则是,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公布,今后3年内,中央财政将投资9000亿元,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相关保障住房的建设方面,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核心目标的住房保障投资建设将驶入快车道。
两则新闻 业界反响不一
对于香港媒体的报道,深圳楼市业内争论纷纷。支持者认为,不“出手”是因为政府认为深圳楼市调整至目前尚未到底,不救市是尊重市场调节规律,是对的;反对方认为,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对经济的影响非同小可,加上目前整个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政府若还不放宽对房地产的限制,不积极出手救市,对整个国民经济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消息,业内也纷争激烈。支持者认为,国家在保障性住房方向上的大手笔投入,是真正的为民造福,是值得称赞的民生工程,能够让老百姓更好地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而对于开发商来说,如果能够参与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会是个很好的机会;如果不参与,更多的可能则是挑战。
反对方则表示,大规模投入的保障性住房开始进入市场,必将对商品住宅造成冲击性影响,全国房地产市场或将面临重新划分。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原本就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更是难以独善其身,尽管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对商品住宅有实质性影响,但对于原本就信心缺乏的置业者而言,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政府此举,很可能将成为压垮楼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认清大势 应该专注产品
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站在不同的立场,人们的观点自然不一。不过,笔者认为,政府的上述言行可以用一句很简单的话来概括:即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各司其职。
“不救市”是为了让市场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我们相信楼市最终肯定会回归到“理性状态”;而加大保障性住房则属于民生工程,以解决“夹心层”家庭的住房困难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两者实质上并无冲突。
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楼市新政后,近期我市一二手楼市场的人气、成交均大幅上扬,甚至出现了单日成交创三年新高的“创举”。而从已成交单位来看,价格偏低的高性价比普通性住宅占据了绝对主力。
上述现象说明了一点:国家并非坐视当前的楼市低迷而不顾,政策的出台是最好的证明;另外,出现高成交表明:尽管整体市场环境不甚明朗,但只要价格合理,需求就会及时释放,开发商也不用发愁房子卖不出。
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下,开发商最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产品,并合理调整利润预期,而不是盲目批判。在国际经济大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求生存远比求发展更重要。而政府方面,或许也可以寻找适当的时机,把部分已经捆绑的楼市政策及时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