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农舍、褐色的茅草屋顶、绿色的灌木、黑色的水车,牛羊成群,农夫耕作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英伦田园风光图。
按常规,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大国,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给人们的应是现代工业文明和繁华的城市风光。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偏偏主打“田园牌”。许多人认为这个开幕式不够大气,不够洋气。开幕式总导演丹尼·鲍尔说,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暴风雨》,讲述的是一个从工业化遗产中恢复生机的土地的故事。其实,这是对当代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反思。这是在告诉人们,城市化不是让人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城市森林里,不是让人类远离大自然,不是不需要田园风光,更不是要消灭农田。
这些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耕地面积减少、田园风光逐渐消失的过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大中城市,离中心城区不远的地方,还能见到绿油油的稻田,还能听到树林中蝉鸣蛙叫。如今各地城市无限扩张,居住的城市越来越大,田园远离了我们,绿色远离了我们,江河湖泊也远离了我们。田园风光不仅在大城市消失了,在中小城镇如今也难寻觅。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强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乡村的田园风光。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也是一味地强调向城市建设看齐,一味地建设大马路、大广场,把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庄,建设成“千村一面”,将承载了丰富文化、民俗风情的田园风光破坏殆尽,实在是一件劳民伤财、令人痛心的事。
实践证明,保护好田园风光,不仅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也是保护耕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苏州市人大2011年立法将稻田纳入湿地保护范围,确定各地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和区域,并明确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一律不得占用。据悉,稻田不仅能蓄水防洪、净化水质,而且具有很好的降温作用,一亩稻田的降温作用抵得上125台5匹的空调。这样既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也传承了苏州“鱼米之乡”的历史文化。再如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注重保护江南田园风光,是全国闻名的“乡村里的都市”,这里小河绕着村居,稻田围着工厂,小鸟在绿树枝头欢鸣,现代民居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
早在1898年,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就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环境污染、城市与农村相隔离的城市化弊病而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我国古代哲人也有“天人一体”的理念。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好城市和生态融合的关系,避免传统城市化割裂城市与田园的弊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田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