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气供应常年紧张
以青壮年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弥补了北京劳动力的不足,但持续快速增长对北京有限资源、环境承载力直接构成尖锐挑战。面对1972万的数字,吴守伦代表直言:“目前北京人口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北京环境资源的承载极限。”水电气热煤的供应常年紧张运行,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吴守伦特别关注一个数字,有多少外来人口在北京处于“闲置”状态,目前北京的外来人口从流动人口登记的情况来看,已经就业的占57.4%,但仍有一部分流动人口生活不稳定、就业没保障,给社会治安带来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样本
“顺义现象”值得借鉴
一向对人口问题从严评判的吴代表,却送给顺义区“有远见”的高度评价。截至今年3月,顺义区居民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数仅为14.4万人,与同等规模区县相比,流动人口数只有对方的1/3或一半左右。调研组多次实地探察研究“顺义现象”,从产业、住房、本地人就业等几个可能导致人口失调的关键点,总结人口结构的成功调控经验。
聚集高端人才
减少流动人口
顺义的发展定位明确而具体——临空经济圈为核心,以商务、金融、旅游休闲等高端的服务型第三产业为主,兼具汽车、航空发动机等现代制造业为支撑,也会融入花卉种植、物流、产销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定位高了,入驻企业层次也高了,随着而来的就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同时也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
与此同时,针对传统服务业、低端第三产业对流动人口有巨大吸附作用的特点,对餐饮、洗浴、美容美发等“五小门店”和小百货、小建材等各类市场进行整顿规范,整合清理了一批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小门店、小企业,合理规划调控再生资源回收、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减少低端就业岗位对流动人口的过度需求。
集体宿舍代替群租房
顺义区李桥镇半壁店村里,中午时分,一辆机场班车开进樱花园公寓,身着保安、保洁等各式服装的乘客陆续走进小区。“这里住的都是外地在机场打工的人!”在机场从事客服工作的赵女士说。赵女士居住的是个三室一厅的居室,6个女孩每两人一间卧室,每人每月租金才150元。
在顺义,樱花园公寓这样的集体公寓,顶了出租房的生意。在顺义区,房地产的角色定位是“以房管人”。在企业内部实行集中居住、集中管理;对没有条件集中住宿的企业,由企业与村委会达成租房管理协议;鼓励经济实体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开发区附近建设公寓楼群,实行旅店式物业化管理。
鼓励企业多用本地人
企业圈里几乎有个共同的默契——同等条件下聘用外地工人,因为北京人“事儿多”,但在顺义,在二、三产业岗位一多半都雇用本地劳动力, 区政府担当“大中介”的角色,给企业明确“占地带就业”的具体指标,吸纳本区劳动力就业给予奖励,比如凡当年新招用本区劳动力,且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按招用人数及人员类别给予用人单位负责人及劳资部门150元、300元到500元不等的安置奖励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