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为本次报告所做的5座城市监测调查数据可以发现,20-44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2/3,他们中的20-30岁人口正好横跨了80后、90后两大阵营。同时,14岁及以下儿童占流动人口总体20.8%,他们一旦长大进入劳动力,亦将壮大“农二代”的队伍,甚至其中不少还将成为“农三代”。
失去文化传承后,找不到根了
“已疏远父辈出身的农村文化,又没有融入城市文化,失去文化传承后,‘农二代’找不到根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彭希哲教授认为,“尽管目前的表现是他们的心理问题,但其实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前一阵富士康连续出现年轻的农民工跳楼事件,其中就不乏‘农二代’文化支撑缺失的因素。”
和十多年前相比,中国特大型城市在接纳流动人口的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以上海为例,目前城市流动人口高达600万,而十多年前仅为100多万。但和城市接纳能力提升相比,主流文化对流动人口的接受度却明显滞后。彭希哲表示,流动人口向省会城市、二三线城市流动的过程,除了要承受不被城市主流文化认同之外,可能还将经历城市硬件升级的阵痛。
“要让迷茫的一代尽早走出迷茫,就必须拿出更多有倾向性和针对性的公共政策。”彭希哲指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农民工应该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如何在公共政策的方案设计上为“农二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打开方便之门,考验的并不仅仅是政府的智慧和能力,还需要经济转型升级、财政收入的提升来支撑。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晖明教授说:“清醒、客观、科学地评价,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为城市发展作了贡献,但没有分享到城市社会福利的阳光雨露。”他指出,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方面,上海已经做到同等待遇,走在了全国的前面。而在医疗方面,农民工子女的医疗至今还未被医保福利所全面覆盖。“这首先需要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对收益分配的结构性比例调整,否则政府财政将无法承受。”
近日,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应把城镇暂住的外来流动就业人口纳入人均GDP和各项公共服务统计范畴,各级城镇政府在确定年度预算时,应将农民工等列入在内。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副所长苏明则表示,为了实现流动人口与当地市民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实施中央对流入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奖补机制。
中国流动人口数量预测不科学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中预测,到2050年中国流动人口人数将达到3.5亿。由于此数据被舆论广泛用于证明“人口红利”的持续时间,复旦大学教授彭希哲指出,此预测既不科学,也无意义。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终极目标是70%人口为城镇居民。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为46%,并且按照现行城市化政策,每年将有总人口1%的人获得由农民转为市民的机会,也就是1300万人转换了身份。”彭希哲说:“到2050年,即便人口达到15亿,农民人口也只有4.5亿,如果3.5亿成了流动人口,那么中国农村难道仅仅靠1亿人来维持正常的劳动、生产吗?所以这个预测并不科学。”
彭希哲认为,尽管短期内中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依然会上升,但从长期来看,决定这个数量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和农村自身发展的水平。“如果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启动,那么流动人口的数字会在一夜间出现大幅下降。或者,中国农村内生性的自身发展能够持续向好的话,流动人口就会出现向农村回流的趋势,那么流动人口的数量同样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