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末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其中80后成为流动人口主体,占到总量的60%以上。与欧洲国家城市化初期不同,中国进城农民工没能迅速转为城市市民。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翟振武指出:“由于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流动人口几乎成为除市民、农民以外的第三大人口群体。”2.11亿流动人口被高度关注后,诸如改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健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等涉及公共政策领域的议题已经先后进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规划中。
专家指出,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农二代”因其自身成长的特殊原因而集体迷失,即已疏远父辈出身的农村文化,也没有融入城市文化。这个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正在成为困扰社会的难题。中国社会科学基金就把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作为今年重要的课题方向。
家人和亲戚朋友都在上海打工
河南信阳农民杨彩华12年前和丈夫一起到上海,她做钟点工,丈夫则在建筑工地做泥水匠。当时,夫妻俩的三个孩子在老家念书,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
如今,杨彩华每天在三户人家做钟点工,2000多元的月收入,丈夫则在工地当保管员,工作相对轻松,收入也不错。三个孩子都是念完初中就来上海打工,24岁的大儿子已经在上海结婚并有了一个孩子。
杨彩华说,除了老人以外,她家的人都到了上海,而且亲戚、朋友来上海的人数也不少。“抱了孙子发红蛋,我一个东家看我拎着一大包红蛋,就问我,红蛋是不是准备得太多了?我告诉她,还不够呢。”杨彩华扳着手指说,她有兄弟姐妹6个,她丈夫家兄弟姐妹5个,还有十来个堂表兄弟姐妹,“他们现在几乎都是全家来上海打工。我三个东家在上海所有的亲戚加起来还没我在上海的亲戚多。”杨彩华对此有些小小的得意。
举家迁移促使“农二代”剧增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停留呈现长期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在流入地停留时间为5.3年。其中,有一半的人停留时间超过4年,近19%的人停留时间超过10年。尽管无法对流动人口中举家搬迁率进行精确的统计,但学界普遍的观点是,这个数字在上海保守估计也在30%左右。
两种因素的叠加,直接后果就是被称为“农二代”新生代农民工被大量催生。“农二代”因为父母进城的缘故,他们从小在城市长大,顶着农民的身份,但未成年前的记忆几乎全是城市生活。有专家甚至用玩笑的口吻定义“农二代”是“五谷不分”的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