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排放”四合院靠自然通风 夏季开空调不到20天
虽然“桑拿天”暂时退却,但昨天京城的最高气温仍达到28℃,但记者站在多功能厅中却没有感觉燥热,仔细听也没有空调送风的咝咝声。“这样的天不用开空调,靠的是自然通风”,涂铮道破了其中的秘密,“古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学的是他们”。涂铮告诉记者,自然通风是传统建筑中调节温度的主要手段,几百年前,没有空调,但先人们一样过“三伏”,就是利用了自然通风技术,小院中自然通风是大循环,房屋中则是小循环。
多功能厅自然通风的秘密藏在山墙上。在涂工的指点,记者找到了房脊两侧的两块镂空花砖,“这两块花砖看着不起眼,可它们功能不小”涂铮介绍,为了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的热舒适环境,提高空气品质,她们在东西侧山墙上开设了古典风格的通气孔。这样,可以利用建筑本身的高度与温度差,形成“烟囱效应”。夏季,太阳对屋面的照射会使屋面与吊顶间的空气温度高于室内,空气密度减小产生压力差,从而驱动空气流动,强化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测算显示,这样的通风模式相对于单纯的利用窗户的“穿堂风”来讲,可以提高通风效果20%-50%,并且在无风的环境下仍然可以利用室内外温度差异产生的压力差进行有效通风,这两个通风口经测算,面积各为0、04平方米,小夏季不会有适合的通风量,大冬季则将大量散热,另外,通风口上还装了百叶通气口,冬季关闭以免热量外散。
涂铮介绍,多功能厅因为有了自然通风,所以,“耗电大户”空调不能在夏季“大显身手”了,但她们为保证人多情况下的使用,仍装了高效能空调,该空调不仅制冷能效大大提高,还能供多个房间使用,既节能,还节约了资金,而空调冷凝水也都要全部被收集利用。另外,她们有给室内加装了耗能只有空调十分之一的吊扇,所以,小院中整个夏季用空调的时间应该不到20天,而冬季采用蓄热电暖气,更会起到削峰平谷的作用。
古人成为“零排放”四合院的“老师”
夏季,四合院里大面积的玻璃窗会让室内形成一个温室,从而使得室内过热;冬季又会形成大面积的“辐射”通路,让室内的热量透过辐射的方式散失,从而使室内温度过低。这就迫使居民必须依靠空调和暖气调节温度,从而消耗了大量能源。涂铮告诉记者,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从没有人多想,她们则采用了计算机精确模拟四合院在春、夏、秋、冬四季和早、中、晚三个时段太阳照射下自身的遮蔽情况,进行了精确测算,这为采取节能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她们“对付”太阳的办法也许让人不以为然,那就是学习古人,采用竹帘遮蔽。“窗户上加装外遮阳竹帘既与传统四合院的格局相融合,增添了情调,又可以有效的遮蔽阳光直射,大大减少了夏季需要开启空调的时间,节约了能源”,同时,她们还通过红外线成像法实际测试,发现墙体存在明显的冷热桥,随后进行了墙体加装保温层和窗户改用断桥铝合金双层中空玻璃。“我们使用最先进的测算技术和仪器,采取的却是最‘老土’的改造办法,这说明,古人的计算比计算机更先进!所以,我们在节能环保方面只能谦虚地学习古人!”涂铮这样告诉记者。
“零排放”四合院照明用电自给自足
“零排放”四合院在许多方面以古人为师,但在照明和用电上只能自己另辟西径。远洋之帆公益基金会段涛秘书长告诉记者,四合院活动室中的照明、投影等都靠太阳能发电,其用电系统被连接在了两块面积为8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上。记者看见,在多功能厅的西北角有块蓄能电池,它除供电外,还能将用不完的电储存起来,而小院只有连续10天阴雨无法发电时才使用交流电。另外,为节电同时达到好的效果,整个小院照明使用的全是LED节能灯,其一千小时仅耗几度电,是白炽灯的1/10,传统节能灯具的1/4,同时,其使用寿命可达五万小时,是普通白炽灯的50倍,普通节能灯的8-10倍。所以,四合院照明几乎不用外来的交流电。
“四合院”能量消耗计算到个位
“零排放”四合院的浇灌植物和院落洒水降尘用水同样能实现自给自足。段涛秘书长告诉记者,“四合院房屋本身的设计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型,中庭两侧和前后院内侧的雨水都会顺着屋瓦流入院内,所以,她们在院里顺地势开挖了一个3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汛期,收集雨水,平时也能收集人们用过的清水,而通过一个手工压井和滴灌系统能为前后院的植物浇水,也能提水为院落降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