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采取了各种节能降耗措施,但为保证“零排放”,四合院中还种了各种植物在美化院落的同时再实现减排。段涛介绍,小院中种植的都是适应北京气候和环境、易成活、对水肥消耗少、种植和维护成本低的乡土植物,包括榆叶梅、月季、葡萄、爬山虎、紫藤、石榴等,它们美化院落的同时“兼职”降低碳排放。另外,“零排放”四合院中还实现了全面的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
昨天的采访中,涂铮工程师介绍,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精确模拟和红外线成像技术的运用让她们能将建筑物能量的消耗计算到个位并对全年能量进行预测,而这也为“零排放”四合院提供了最精确的数据,所以,在严格测算后,她们确定,东城区大兴社区居委会成为了“零排放”四合院。
“零排放”四合院改造文本将免费提供
“实用、成本低、可复制、技术难度低、使用材料大众是‘零排放’四合院最大的特点,这要适合在北京其它四合院的环保改造中推广。”昨天的采访中,段涛秘书长告诉记者,她们从设计、确定方案到施工,全都考虑到了复制问题。她坦言,基金会可以做出一个高端环保四合院,其中也能使用很多高科技,这样可以看起来更眩,但它肯定曲高和寡,只能作为参观的样本,而没有多少推广意义,毕竟,一方面,“零排放”四合院还要具备使用功能,而更多的北京四合院还要有人居住,太多的高科技不仅加大了成本,更会提高其推广难度,人为的提高了“门槛”,而改造通风设施、装个竹帘、挖个雨水收集池、种些乡土植物、进行垃圾分类、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都不是特别难操作的项目,有些甚至在部分四合院中很容易实现;另一方面,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因为它自身的特点总有老旧的时候,而以首个“零排放“四合院”为模本,采用远洋之帆公益基金会摸索出的全部或部分改造技术,就能实现四合院的与时俱进,以让四合院继续焕发其魅力何乐而不为?段涛秘书长介绍,在“零排放”四合院运行一段时间后,她们将总结其中的经验和不足,形成一个“零排放”四合院改造的文本,免费提供给政府部门、单位及四合院中的居民个人,以使好的做法能在四合院的改造中得以推广,为北京四合院保护尽一份力,也能让四合院及其文化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专家:“零排放”四合院实际操作中要遵循实地、实际、实用原则
远洋之帆公益基金会探索“零排放”四合院范本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记者就此采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庄惟敏院长时,他表示,北京四合院的保护确实面临着传承和创新问题,任何建筑都有生命周期,无论它是100年,还是1000年,而延长其生命周期确实要注入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摸索,“零排放”四合院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它是将可持续的新鲜血液和时代元素输入了四合院的“血脉”中,但因为毕竟是尝试,其效果也还要等待检验,在条件成熟后再推而广之。
我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老社区,新绿色”在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四合院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把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有效减少了四合院的建筑能耗,为北京传统建筑的保护和节能减碳改造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式。“零排放”四合院虽然是好事,但在实际推广中也要遵循实地、实际、实用三个原则,已经经过时间论证的技术可以推广开来,但新技术、新材料、新科技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四合院中应用还是要慎重,特别是文物保护单位,而在项目实施中不能打着环保改造的旗号行破坏四合院之实,更不能造出假文物或改后变了四合院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