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网专稿(记者刘雁军 通讯员张剑):“尽快整合区域内资源,使之统筹于整个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大战略中,是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当务之急。”
近日,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带领的专家小组深入环渤海地区的石家庄、张家口、北京、唐山等城市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考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位中国年轻的经济学家,是天津滨海新区规划“智囊团”的主要成员之一,被国家发改委聘为“十一五”规划专家。他参与编写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并参加京津冀等地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咨询。他提交的有关滨海新区与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多份研究报告被各级决策机构采纳。
明确定位 京津冀地区“双核心”之一
在国务院批准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天津未来的城市功能被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之中。而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被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并没有再提及“经济中心”的概念。

|
高速发展中的天津 |
周立群告诉北方网记者,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北京与天津可组成“双城”,优势互补,共同发挥我国北方中心城市的作用。天津位于环渤海地区中心,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天津是京津冀地区的“双核心”之一,也是京津冀面向世界的窗口。
天津“双喜临门” 京津联手形成“双核”中心 “双核”效应
据了解,京津冀之间的区域协作始自2004年2月的“廊坊共识”。自此之后,在项目数量和投资力度等各方面,三方之间的产业协作开始步入轨道。近几年来,仅沧州和廊坊每年接受来自京津的投资就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表明区域协作的速度正在加快。
专题:京津冀联合经济圈 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按照目前京津冀均已公布的“十一五”规划,可以看到三方各自的发展战略。天津的目标是要建成国际港口大都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商贸业和物流产业(点击浏览全文);北京要建成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河北则将发展成重化工和制造业基地,同时将建成环京津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生态屏障和水资源基地。

|
唐山曹妃甸工业园区沙盘 |
按照这种规划,京津两市的冶金、建材和化工等传统产业要向河北转移。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已有近400家北京企业转移到了周边的河北各市,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首钢搬迁到唐山曹妃甸。
北京河北将开展能源水资源保护等九方面合作
天津成为连接京冀、面向环渤海的重要交通枢纽
周立群说,京津冀地区未来将在五个方面有较密切的联系。一是在产业方面,尤其是制造业的合作与承接上;二是在市场方面,随着旅游、物流和农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三方之间的市场融合进程将不断加快;三是科技方面,由于京津是全国性的科技高地,而河北的传统产业也面临快速升级的压力,在这方面的需求将带来人才与技术的流动日趋频繁;四是生态方面,北京在环境改善、休闲旅游等方面需要河北的支持,尤其是“2008年奥运”的到来,将会大大提升京津冀在生态、环保上的合作力度;五是基础设施建设与政策制定方面,是京津冀合作的战略层面,也是实现协调发展的保障。
京津冀合作渐入佳境 中部将“打通经脉”
资源整合 摆脱“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然而,这种合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周立群认为,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北京经济“一枝独秀”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为此,要加快培育区域内新的增长极,尽快形成两极集聚、多极扩散的创新增长模式,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周立群所在的专家小组指出,京津冀还处于增长极形成的初期,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极不均衡,不仅没有形成邻域扩散效应,而且还因北京单极吸附产生了“创新黑洞”。而长三角则处于增长极形成的中期,表现为区域创新资源呈整体聚集状态,不仅具有强大的吸附效应,区域内部的扩散效应也已经开始显现。可见,长三角的极化程度高于京津冀,区域内资源整合程度相对较高。
这就是说,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表现为“一枝独秀”,长三角地区则表现为“百花齐放”,因此长三角区域资源整合效率和一体化程度更高。
对此,周立群指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需要有一个中心区域承担“交通枢纽”的作用,这个任务则需要滨海新区来完成。“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助于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的整合,以改变目前北京单极增长而扩散不足的现状,进而提升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次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周立群发现,环渤海很多地区都已经开始根据滨海新区的发展,重新规划自己的战略定位。“比如山东西北部的一些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就采取了‘错位发展战略’,而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则正在寻找合作机遇,发展配套企业,即构建和滨海新区相连接的产业体系,沿着产业链发展自己的经济,初步形成产业分工的格局。”周立群说。
对于今后加快京津冀一体化的途径,课题组建议,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应尽快共同商讨和制定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及规划。应从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共同制定各自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以此推动区域内部城市和产业的分工合作,同时,合理制定区域内部利益的分配机制。
扬长避短 发挥“中国硅谷”的创新优势
周立群带领的专家小组根据实地考察收集到的可靠数据,做出了一份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较,京津冀地区在自主创新方面虽然存在资源配置上的问题,但也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总体看,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总量高于京津冀,发展速度也超过京津冀;从资源配置模式看,京津冀地区以政府和科研机构为主,长三角地区则以企业为主。2003年长三角地区企业投入科研经费比重达67.3%,政府经费投入为17.2%,同期京津冀地区的政府投入比重近40%,主要投向科研机构和高校,其经费支出占到总支出额的45%。
但是,京津冀地区的自主创新优势主要反映在创新成果的质量上。
专题:自主创新跨越发展 天津贯彻科技大会精神系列报道
研究表明,尽管长三角地区在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的总量上高于京津冀地区,但发明专利所占的比例极小,不足实际授权专利的5%。而京津冀地区发明专利的比例则高达21%。在国际论文发表和技术市场成交额方面,京津冀地区的水平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

|
京津冀区域内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
而且,京津冀地区百余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其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团队提供了条件。一是以科研院所、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创新团队,为其提供有力的智力、理论支持;二是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应用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及再转化创新为特征的产业研发创新团队,为其提供实战经验。这两个层次的创新集群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事实上,滨海新区是最有潜力发展成为中国‘硅谷’的地区。”周立群充满信心地说。
综合配套改革 走出和谐发展的道路
“尽管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道路有诸多经验可供滨海新区借鉴,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两者之间的显著区别。”周立群说。
首先是历史背景和发展起点的巨大差距。
滨海新区处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承担的是“十一五”期间带动环渤海地区、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而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破题”与“升级”。周立群说:“当年长三角地区的起点如果是600万美元的话,今天滨海新区的起点就是3000万美元,这对滨海新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滨海新区掀起新一轮开发开放 |
此外,中央给滨海新区定位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发展模式就不同于深圳和浦东。“她不是靠特殊政策起家的试验区,而是起示范作用的试验区。这就意味着有些政策不是只在这里实施,而是新政策先行先试,然后向全国推广。这之间是有严格区别的。”
“更重要的是,滨海新区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还要考虑和谐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光要看数字,还要考虑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支持。”周立群说。
周立群指出,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既要处理好经济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推动其快速发展,同时也要处理好社会与自然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也就是说,要把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一起突破,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他举例说,滨海新区的涉外经济发展必然涉及到引进外资和发展民企之间的和谐问题;新型重化工业基地的打造,必然会牵引出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等经济和自然的和谐问题;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必然关系到提高稀缺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而财政税收政策方面的变动,则牵扯到不同区域及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
“一切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解决。”周立群指出:“毕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