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举行动工典礼,朱德、邓小平、彭真、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挥锹奠基
毛泽东说:北京要搞地下铁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北京要搞地下铁道,不仅北京要搞,有很多城市也要搞,一定要搞起来。”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1953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向中央上报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从当时的交通状况看,筹建地铁是一个相当“奢侈”的决定。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常住人口还不到300万人,机动车也仅有5000多辆,人们出行多是步行或乘人力车,连乘公共汽车的人都是少数。而修地铁投资大、技术要求高,这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来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那么为什么还要在这时筹建地铁呢?据当年的地铁筹备处总工程师谢仁德回忆,周总理曾说:“北京修建地铁,完全是为了备战。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能解决。”因为中国领导人从苏联地铁的战备功用得到启发:1941年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刚刚建成6年的莫斯科地铁,不但成了莫斯科市民躲避战火的掩体,更成为苏军的战时指挥部。这样,战备理所应当地成为北京城市规划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周恩来批示:地下铁道要修,可先试点
1953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就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向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对于地下铁道的建设问题,并请中央考虑可否指定专门机构并聘请苏联专家,着手勘探研究。”1956年4月,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第一次提出了《北京市近期及远期地下铁道路网规划草案》。1956年8月18日,中共北京市委就筹备地下铁道工作问题向中央请示道:“关于地下铁道的筹建问题,我们于7月20日曾向中央请示,建议由铁道部或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主持,由北京市协助。9月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代表中央对此作出批示:“关于北京地下铁道筹建问题,同意暂由北京市委负责。筹建所需行政技术干部,北京市无法解决者可分别由铁道部、地质部、城市建设部等有关单位抽调支援。”邓小平的批示及时解决了地铁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为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10月底,由铁道部、地质部、北京市分头抽调干部,组建成“北京地下铁道筹建处”作为专职办事机构,日常领导工作由北京市负责。
同年10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制定出地铁建设的初步方案:第一期工程线路有两个选择方案,即第一方案从东郊的红庙(在即将兴建的热电站附近)起,经建国门,沿东西长安街直到西郊五棵松,全长18公里;第二方案从龙潭起,经天安门广场、南长街、西四、西直门到达颐和园,全长21公里。
这两个方案各有利弊。第一方案途经中央机关多,交通流量集中,修了地铁后对防空和交通都能起到很大作用,但不能连接北京西北。第二方案则可以连接北京西北,但颐和园一带客流少,对平时的交通影响不大。